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植物磷酸运转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郑炳松 黄有军 王正加 褚怀亮 黄坚钦

郑炳松, 黄有军, 王正加, 等. 植物磷酸运转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2): 225-230.
引用本文: 郑炳松, 黄有军, 王正加, 等. 植物磷酸运转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2): 225-230.
ZHENG Bing-song, HUANG You-jun, WANG Zheng-jia, et al.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phosphate translocator in plan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7, 24(2): 225-230.
Citation: ZHENG Bing-song, HUANG You-jun, WANG Zheng-jia, et al.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phosphate translocator in plan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7, 24(2): 225-230.

植物磷酸运转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305314);浙江省留学回国基金资助项目(226100002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郑炳松,副教授,博士,从事植物分子生理生化等研究。
    通信作者: 郑炳松,副教授,博士,从事植物分子生理生化等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718.4; Q945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phosphate translocator in plant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52
  • HTML全文浏览量:  264
  • PDF下载量:  21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6-05-11
  • 修回日期:  2006-12-15
  • 刊出日期:  2007-04-20

植物磷酸运转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305314);浙江省留学回国基金资助项目(2261000026)

    作者简介:

    郑炳松,副教授,博士,从事植物分子生理生化等研究。

    通信作者: 郑炳松,副教授,博士,从事植物分子生理生化等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718.4; Q945

摘要: 磷酸运转器作为调节植物光合产物运转的关键蛋白之一,一直是光合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且多集中在对其运转的生理生化功能的研究。总结了不同类型植物的质体中磷酸运转器的基因结构及其特性,同时也比较了它们的功能。磷酸运转器由核DNA编码,分子量约为36 000 D。不同的磷酸运转器起源于同一祖先,后相续进化而形成。同一植物不同的基因编码不同的磷酸运转器。C3植物的磷酸运转器调节磷酸(Pi)、磷酸二羟丙酮(DHAP)和3-磷酸甘油酸(3PGA)之间的反向交换运输,而2-磷酸甘油酸(2PGA)、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葡萄糖-6-磷酸(G6P)很少或根本不被运输。C4和CAM植物叶绿体中的磷酸运转器除了上面提到的代谢物以外还运输PEP,植物根质体中磷酸运转器也运输G6P。植物同一片叶子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叶绿体磷酸运转器。表1参36

English Abstract

郑炳松, 黄有军, 王正加, 等. 植物磷酸运转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2): 225-230.
引用本文: 郑炳松, 黄有军, 王正加, 等. 植物磷酸运转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7, 24(2): 225-230.
ZHENG Bing-song, HUANG You-jun, WANG Zheng-jia, et al.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phosphate translocator in plan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7, 24(2): 225-230.
Citation: ZHENG Bing-song, HUANG You-jun, WANG Zheng-jia, et al.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phosphate translocator in plant[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7, 24(2): 225-2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