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杭州地区郁金香的鳞茎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

夏宜平 唐小敏 黄月华 李方

夏宜平, 唐小敏, 黄月华, 李方. 杭州地区郁金香的鳞茎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1): 16-19.
引用本文: 夏宜平, 唐小敏, 黄月华, 李方. 杭州地区郁金香的鳞茎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1): 16-19.
XIA Yi-ping, TANG Xiao-min, HUANG Yue-hua, LI Fang. Bulb development and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of Tulipa gesneriana in Hangzhou[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5, 22(1): 16-19.
Citation: XIA Yi-ping, TANG Xiao-min, HUANG Yue-hua, LI Fang. Bulb development and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of Tulipa gesneriana in Hangzhou[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5, 22(1): 16-19.

杭州地区郁金香的鳞茎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118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夏宜平, 副教授, 博士, 从事球根花卉及其栽培生理研究。E-mail:xiayiping@hzcnc.com
    通信作者: 夏宜平, 副教授, 博士, 从事球根花卉及其栽培生理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682.2

Bulb development and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of Tulipa gesneriana in Hangzhou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77
  • HTML全文浏览量:  286
  • PDF下载量:  21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2-08
  • 修回日期:  2004-09-14
  • 刊出日期:  2005-02-20

杭州地区郁金香的鳞茎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1188)

    作者简介:

    夏宜平, 副教授, 博士, 从事球根花卉及其栽培生理研究。E-mail:xiayiping@hzcnc.com

    通信作者: 夏宜平, 副教授, 博士, 从事球根花卉及其栽培生理研究。
  • 中图分类号: S682.2

摘要: 在杭州地区连年观察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 自然栽培的生育期, 发现4 月下旬至5月的高温天气造成郁金香花后的鳞茎膨大期缩短, 也是种球出现退化的主要原因。收获球总质量和更新鳞茎的单质量(低于10 g)明显降低是郁金香种球退化的主要标志。测定郁金香鳞茎的碳水化合物总量变化表明, 盛花期后更新鳞茎中的蔗糖与可溶性糖总量明显增加, 叶枯期开始后淀粉迅速积累, 尤其是外层鳞片是淀粉的主要贮藏部位。图3 表2 参6

English Abstract

夏宜平, 唐小敏, 黄月华, 李方. 杭州地区郁金香的鳞茎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1): 16-19.
引用本文: 夏宜平, 唐小敏, 黄月华, 李方. 杭州地区郁金香的鳞茎发育及碳水化合物代谢[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5, 22(1): 16-19.
XIA Yi-ping, TANG Xiao-min, HUANG Yue-hua, LI Fang. Bulb development and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of Tulipa gesneriana in Hangzhou[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5, 22(1): 16-19.
Citation: XIA Yi-ping, TANG Xiao-min, HUANG Yue-hua, LI Fang. Bulb development and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of Tulipa gesneriana in Hangzhou[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05, 22(1): 16-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