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1],它与油桐Vernicia fordii、核桃Juglans regia、乌桕Triadica sebifera并称为“中国四大木本油料树种”。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丘陵地区,如湖南、江西、安徽和贵州等。油茶种子可提取出茶油,茶油营养价值高,且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符合现代人对食用油的健康需求[2]。目前,中国种植的油茶约73%是传统种子杂交育种,性状不稳定,育种周期长,且基因组杂合程度高,很有可能发生子代遗传变异[3]。
植物组织培养中单倍体育种方法可以快速筛选有优良性状的纯合子植株,加快优良品种繁育进程。单倍体育种可以分为2种:离体雌核和雄核诱导。雌核指的是植物的大孢子体(子房或胚珠),雄核指的是小孢子体(花药或花粉)。在油茶的单倍体育种研究方面,前人针对油茶花药开展离体培养,探索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因素等[4-6],但目前尚未获得再生植株,另外,靳皓然等[7]对油茶未授粉子房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近年来,未授粉雌核培养已作为一种获得单倍体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8],其中植物未授粉胚珠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生植株已在多种草本植物和少数木本植物中取得成功,如万寿菊Tagetes erecta [9]、甜菜Beta vulgaris [10]、柑橘Citrus reticulata [11]等,关于油茶未授粉胚珠离体培养尚未见报道。
愈伤组织在诱导过程中会出现非胚性和胚性愈伤组织2种形态,两者外观差异较大。非胚性愈伤组织大多呈不规则球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胚性愈伤组织形态因物种不同而差异较大,或为浅绿色、表面有密集球状突起、质地较为紧密,或为黄白色颗粒状、团簇状,或呈黄褐色且质地疏松等[2, 12-13]。
本研究对油茶离体雌核培养中的未授粉胚珠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这是单倍体培养的第一阶段,即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得到了较为稳定高效的油茶未授粉胚珠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建立完整高效的油茶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单倍体育种体系提供参考。
-
MS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时胚珠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72.50%,1/2 MS、WPM和B5培养基次之,诱导效果最差的是MT培养基,诱导率仅26.30%,且MT培养基上褐化率最高,达82.17%,表明MT培养基不适合胚珠诱导愈伤组织(表1)。在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褐化率最低,为21.65%,1/2 MS和B5培养基稍差,褐化率分别为26.35%、28.87%。其中MS和1/2 MS培养基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褐化率,都优于其他基础培养基。因此MS是最适合油茶未授粉胚珠诱导愈伤组织的基础培养基。
编号 培养基类型 诱导率/% 褐化率/% 1 MS 72.50±5.15 a 21.65±1.88 d 2 WPM 69.16±1.74 a 37.38±1.02 b 3 MT 26.30±3.44 c 82.17±0.27 a 4 1/2 MS 71.18±4.49 a 26.35±5.62 cd 5 B5 50.19±6.64 b 28.87±0.64 c 说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Table 1. Callus induction of C. oleifera ovule under different basal mediums
-
以2.1中筛选出的MS为基础培养基,选择4种生长素(1.0 mg·L−1)和3种细胞分裂素(2.0 mg·L−1)两两组合,研究适合胚珠诱导愈伤组织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表2)。由表2可知:诱导效果最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是NAA+TDZ,诱导率为88.89%,IBA+TDZ组合次之,为85.75%,另一组使用TDZ的组合是IAA+TDZ,诱导率为69.72%,列第4位。
编号 生长素质量浓度/(mg·L−1) 细胞分裂素及质量浓度/(mg·L−1) 诱导率/% 褐化率/% NAA IAA IBA 2,4-D 6-BA KT TDZ 1 1.0 0 0 0 2.0 0 0 26.92±1.92 de 54.33±25.99 bc 2 1.0 0 0 0 0 2.0 0 52.05±11.53 c 34.02±4.24 cd 3 1.0 0 0 0 0 0 2.0 88.89±5.16 a 11.11±2.34 e 4 0 1.0 0 0 2.0 0 0 30.83±7.89 d 91.76±2.14 a 5 0 1.0 0 0 0 2.0 0 30.90±5.90 d 76.83±9.85 a 6 0 1.0 0 0 0 0 2.0 69.72±9.08 b 48.68±14.33 bc 7 0 0 1.0 0 2.0 0 0 18.85±1.55 e 88.45±2.25 a 8 0 0 1.0 0 0 2.0 0 37.70±3.88 d 69.83±10.15 ab 9 0 0 1.0 0 0 0 2.0 85.75±5.17 a 47.70±5.95 c 10 0 0 0 1.0 2.0 0 0 72.50±1.55 c 21.65±5.18 de 11 0 0 0 1.0 0 2.0 0 60.04±1.15 bc 42.59±14.37 cd 12 0 0 0 1.0 0 0 2.0 55.94±4.05 c 39.69±5.16 cd 说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Table 2. Callus induction of C. oleifera ovary under different hormone combinations
4组使用TDZ作为细胞分裂素的组合处理下的褐化率差异较大,可能是生长素的种类不同导致愈伤组织的褐化程度不同。由表2可得:添加NAA的3组诱导率均值为33.15%,添加IAA、IBA、2,4-D的诱导率均值分别为72.42%、68.66%和34.64%。可见,添加NAA作为生长素的愈伤组织褐化率低于其他组合,其中NAA+TDZ组合的褐化率最低,为11.11%,较适合愈伤组织的诱导。添加IAA或IBA的6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褐化率均较高,添加2,4-D的10、11和12组的褐化率均值为34.64%,略高于使用NAA的1、2和3组的褐化率均值33.15%。因此,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胚珠愈伤组织诱导和褐化均有显著影响(P<0.05),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都对诱导率有影响,其中细胞分裂素影响较大;生长素对褐化率影响较为显著,NAA+TDZ组合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88.89%,褐化率最低仅11.11%,为最佳激素组合。
-
根据2.2中筛选出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NAA+TDZ,设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并进行极差分析,研究NAA、TDZ和蔗糖诱导胚珠愈伤组织的最适质量浓度,以及它们的影响顺序(表3)。其中NAA质量浓度为0.5、1.0、2.0 mg·L−1,TDZ质量浓度为1.0、2.0、3.0 mg·L−1,蔗糖质量浓度为40、50、60 g·L−1。由表3可知:诱导效果最佳的处理为2.0 mg·L−1 NAA+2.0 mg·L−1 TDZ+40 g·L−1蔗糖,诱导率为92.97%,其次为1.0 mg·L−1 NAA+2.0 mg·L−1 TDZ+60 g·L−1蔗糖和1.0 mg·L−1 NAA+1.0 mg·L−1 TDZ+50 g·L−1蔗糖,诱导率分别为89.11%和85.65%。极差分析显示:TDZ对诱导率的影响程度最大,诱导率极差(R)为15.46,NAA次之(诱导率极差为12.37),蔗糖的影响程度最小,诱导率极差为4.99。
编号 植物生长调节剂质量浓度/(mg·L−1) 蔗糖质量浓度/(g·L−1) 愈伤组织诱导率/% 褐化率/% 愈伤组织形态 NAA TDZ 1 0.5 1.0 40 70.65±7.62 bc 50.09±8.61 ab 质地疏松,黄褐色 2 0.5 2.0 50 71.26±12.06 bc 36.01±13.26 ab 质地疏松,浅黄色 3 0.5 3.0 60 68.90±16.16 bc 54.10±1.47 a 质地疏松,乳白色或黄褐色 4 1.0 1.0 50 85.65±7.65 abc 33.79±11.81 b 质地紧密,黄白色 5 1.0 2.0 60 89.11±2.46 ab 10.81±5.16 c 质地紧密,浅绿色 6 1.0 3.0 40 73.15±15.61 abc 48.26±10.57 ab 质地紧密,乳白色 7 2.0 1.0 60 71.44±11.95 bc 46.30±5.26 ab 质地疏松,黄褐色 8 2.0 2.0 40 92.97±5.97 a 34.26±12.90 b 质地紧密,黄色 9 2.0 3.0 50 64.92±2.42 c 52.43±12.15 ab 质地疏松,浅黄色或黄褐色 $\overline {X}_1$ 70.27 75.91 78.93 $\overline {X}_2$ 82.64 84.45 73.94 $\overline {X}_3$ 76.44 68.99 76.48 R 12.37 15.46 4.99 说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表中$\overline X_1 $、$\overline X_2 $、$\overline X_3 $代表正交试验的3个水平,R为诱导率极差。 Table 3. Induction rate of C. oleifera ovary callus in the L9 (33) orthogonal test of hormone and sucrose combination
3个因素的最佳水平分别为NAA($\overline X_2$=82.64%)、TDZ($\overline X_2 $=84.45%)、蔗糖($\overline X_2 $=78.93%),因素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TDZ、NAA、蔗糖。诱导胚珠愈伤组织的最适组合为1.0 mg·L−1 NAA+2.0 mg·L−1 TDZ+40 g·L−1蔗糖。
-
在胚珠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中发现了2种愈伤组织形态,即非胚性愈伤组织(non-embryonic callus)和胚性愈伤组织(embryonic callus)。其中非胚性愈伤组织取自表1中的B5培养基,培养基配方为B5 +1.0 mg·L−1 2,4-D和2.0 mg·L−1 6-BA+50 g·L−1蔗糖+7 g·L−1琼脂,培养至50 d的形态如图1A所示。非胚性愈伤组织为不规则球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并有少量凸起,外观呈嫩绿稍偏黄色。石蜡切片显微观察显示其细胞核小,液泡占据整个细胞面积85%以上,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松散,容易破碎,基本无分裂能力(图1B)。
培养至50 d的胚性愈伤组织取自表3中的5组(图1C),培养基配方为MS+1.0 mg·L−1 NAA和2.0 mg·L−1TDZ+60 g·L−1蔗糖+7 g·L−1琼脂。胚性愈伤组织质地紧密,呈浅绿色,体视显微镜下可看到明显由内向外的密集球状凸起。显微结构(图1D)显示其细胞排列紧密,大小一致,细胞核染色面积大,细胞质浓厚,分生能力较强,胚性细胞团为后续愈伤组织分化成胚状体提供可能。
图2是在体视显微镜下跟踪观察并拍摄的接种当天至培养50 d的愈伤组织生长过程中的外部形态变化。可以看出前期形成的是非胚性愈伤组织,在50 d左右逐渐转变为胚性愈伤组织。
-
油茶未授粉胚珠接种当天,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七细胞八核成熟胚囊时期的胚珠结构[16],细胞核被染为蓝黑色,细胞质为淡粉色(图3A)。珠被表皮细胞处于高度分化状态,细胞形态规则,大小一致,液泡较大(黑色箭头所示);维管束细胞体积较小,排列紧密(白色箭头所示)。愈伤组织起源于多个细胞同时进行的分裂增殖(图3B),培养20 d时在外界诱导作用的影响下,胚珠内珠被细胞从合点端向外分裂并向外突出,细胞排列紧密,且细胞核较大,为胚性愈伤组织(图3B白色箭头所示)。同时外珠被细胞、维管束细胞等也开始进行分裂增殖,形成结构疏松的非胚性愈伤组织(图3B黑色箭头所示)。但内珠被细胞由于增殖空间有限而逐渐停止分裂,外珠被细胞继续分裂生长。培养40 d时,珠被细胞部分区域出现非胚性细胞(图3C中NE部分)转为胚性细胞(图3C中E部分)的现象,细胞整体缩小而细胞核变大,进一步向外分裂增殖,形成1个相对独立的高度分生的胚性细胞条带,这一部分在PERERA等[17]的研究中被称为形成层状区(cambium-like zone, CLZ)(图3C,白色箭头所示)。培养60 d时,珠被细胞的胚性细胞团进一步分裂增殖,形成层状区被破坏,分生结节(meristematic nodules, Mn)突出原细胞团而产生(图3D白色箭头所示),即数个胚性细胞组成1个较为独立的细胞团,这部分可进一步分化为胚状体(图3D)。分生结节进一步向表皮方向生长,并突出原表皮细胞而形成原胚(图3E中黑色箭头所示),组成原胚的细胞有2种:一是头部的体积较小,近方形的“胚头”细胞(图3E白色圆形框内),此种细胞的分裂能力很强,突出原愈伤组织而独立即是这部分细胞完成的;二是长条形的“胚柄”细胞(图3E黑色矩形框内),当“胚头”细胞脱离母体后“胚柄”细胞仍与原愈伤组织连接。原胚由高度分生能力的胚性细胞组成,细胞核较大,细胞壁薄,排列紧密无间隙,既可以继续分裂也具有分化能力,在图3F中可以看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由此可见,油茶未授粉胚珠诱导的愈伤组织来源于珠被细胞的多细胞分裂,内珠被细胞分裂受阻停止生长,外珠被细胞首先脱分化形成疏松的非胚性细胞团,之后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变大,排列紧密,转变为胚性细胞团,胚性细胞团进一步分裂增殖并形成独立分生结节,后脱离原细胞团形成原胚,是为胚状体形成的原始结构。
-
以油茶‘华金’的幼嫩叶片为对照(图4A),对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进行倍性鉴定,随机选取愈伤组织共96份,鉴定结果显示:96份愈伤组织倍性均为六倍体(图4B),与叶片倍性一致,说明愈伤组织的来源一般为珠被的体细胞,这与2.5中的愈伤组织细胞来源于外珠被细胞的分析结果一致。
Callus induction and morph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observation of unpollinated ovules of Camellia oleifera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507
- Received Date: 2022-08-02
- Accepted Date: 2022-11-17
- Rev Recd Date: 2022-11-15
- Available Online: 2023-07-13
- Publish Date: 2023-08-20
-
Key words:
- Camellia oleifera /
- unpollinated ovule /
- callus /
- cy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 ploidy identification
Abstract:
Citation: | JIN Haoran, YANG Shanwei, YUAN Leihuizi, PAN Qian, HOU Silu, FAN Xiaoming, YUAN Deyi. Callus induction and morph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observation of unpollinated ovules of Camellia oleifera[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3, 40(4): 773-78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