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 隶属于红豆杉科Taxaceae榧树属Torreya常绿乔木,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坚果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1]。由于香榧生物学周期长,性状易受环境等因子影响,限制了其育种工作的开展。目前,有关香榧体胚诱导、增殖和离体器官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但关于利用基因工程改良香榧育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2]。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利用基因工程进行林木遗传改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是林木分子育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3]。1986年,研究人员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在杨树Populus trichocarpa×deltoides中成功开展遗传转化,开创了林木遗传转化研究的先河[4]。目前,林木基因转化方法已达10余种,其中,农杆菌介导法因具有操作简单、拷贝数低、转化效率高、重复性好、发生基因沉默率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5]。随着木本植物遗传转化研究的不断发展,苹果Malus pumila等重要果树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也相继建立,为经济林果树种定向育种提供了高效的方法和手段。1989年,率先成功实现苹果转基因[6],包括早花、矮化、抗病等基因的转化,且有多个品种已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1996年,梨Pyrus communis的遗传转化首见报道[7]。目前,在豆梨P. calleryanana和砂梨P. pyrifolia等均有报道。此外,樱桃Prunus cerasus、李P. salicina等其他水果也实现了遗传转化。然而,果树的遗传转化研究大多数集中于水果,对于坚果树种遗传转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8]。坚果为包裹着坚硬外壳的植物种子统称[9]。坚果类食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抗衰老活性,对心脑血管等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10]。坚果分为树坚果和籽坚果。树坚果是指具有坚硬外壳的木本植物的籽粒,包括核桃Juglans regia、巴旦木Amygdalus communis、榛子Corylus heteropylla、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香榧等。坚果树种多数为多年生木本植物,组织细胞中含有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和单宁等物质,导致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种质资源创新难度较大[11]。目前,树坚果中核桃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进展最为深入。自从MCGRANAHAN等[12]1988年成功开展了农杆菌介导的核桃遗传转化以来,科学家已对多个核桃树种进行了基因组测序[13-14],构建了良好的遗传转化体系[15],并对多个重要基因开展了功能验证,获得了多份创新种质资源,开创了果树基因工程的新局面[16]。香榧作为一种重要的树坚果,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缓慢,遗传转化体系尚不成熟,限制了香榧种质创新和产业发展。本研究以香榧幼胚为转基因受体材料,从幼胚胚龄的选择、农杆菌侵染浓度和时间、羧苄青霉素质量浓度以及阳性筛选时潮霉素质量浓度对香榧遗传转化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信号检测分析转化效率,并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进行阳性鉴定,以期初步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香榧遗传转化体系,为香榧重要基因功能验证及种质创新提供重要技术体系。
HTML
-
本研究采用处于第8~11周的香榧幼胚为材料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图1E~H)。第8~11周分别为胚胎选择初期、胚胎选择中期、胚胎选择晚期和优势胚完全发育期。结果表明(表1):4个胚龄的幼胚转化过程中污染率和成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香榧幼胚龄的增加,抗逆性增强,污染率降低,成活率提高。第10周和第11周成活率分别为52.1%和52.3%。香榧幼胚胚性感受态具有较大差异,第10周时愈伤组织诱导率下降为17.9%,但体胚发生率最高,达17.3%;第11周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均下降,分别为10.7%和5.6%。尽管香榧第8~11周幼胚均可用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但综合污染率、成活率、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均表明采用第10周香榧幼胚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果最佳。
采样时
间/周污染率/
%成活率/
%愈伤组织
诱导率/%体胚发生
率/%8 22.3±0.3 a 35.6±1.3 b 18.1±0.6 a 0.0±0.0 c 9 21.5±0.5 a 40.9±2.3 b 20.1±1.6 a 0.0±0.0 c 10 18.8±0.3 b 52.1±2.0 a 17.9±0.3 b 17.3±1.2 a 11 18.7±0.6 b 52.3±1.3 a 10.7±0.7 b 5.6±0.5 b 说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Table 1.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embryos on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T. grandis ‘Merrillii’
-
表2表明:随着菌液D(600)的升高,污染率逐渐上升,成活率逐渐下降。过高的污染率会增加大量的前期采样、灭菌、侵染、共培养及后期脱菌培养的工作量。当菌液D(600)=0.3时,污染率最低,成活率最高,但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都比D(600)=0.5时低。随着D(600)的升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先上升后下降。当D(600)=0.5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7.9%和17.3%。因此,综合考虑,D(600)=0.5时是最佳侵染浓度(表2)。
D(600) 污染率/
%成活率/
%愈伤组织
诱导率/%体胚发生
率/%0.3 42.0±0.8 d 62.1±1.4 a 15.2±1.0 a 6.9±0.9 b 0.5 48.2±0.6 c 58.7±3.8 a 17.9±1.5 a 17.3±0.3 a 0.8 63.1±3.3 b 36.6±0.8 b 8.9±0.5 b 4.9±0.3 c 1.0 71.5±1.4 a 14.1±0.2 c 0.0±0.0 c 0.0±0.0 d 说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Table 2.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acteria on the impact of transformation in T. grandis ‘Merrillii’
-
表3表明: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污染率逐渐升高,成活率逐渐下降,侵染5 min时,污染率最低,成活率最高;当侵染30 min时,污染率最高,达100%。不同侵染时间下,各处理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侵染10 min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均为最高,分别达17.5%和17.1%;侵染20~30 min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均下降至0。综合以上指标,选择10 min为最佳侵染时间。
侵染时间/
min污染率/
%成活率/
%愈伤组织
诱导率/%体胚发生
率/%5 35.2±0.4 e 72.1±2.3 a 16.2±0.6 b 15.3±0.3 b 10 45.1±0.7 d 65.3±0.6 b 17.5±0.3 a 17.1±1.0 a 15 49.3±1.4 c 60.5±1.4 c 10.8±0.3 c 3.5±0.4 c 20 72.5±0.5 b 42.8±1.1 d 0.0±0.0 d 0.0±0.0 d 30 100.0±3.7 a 0.0±0.0 e 0.0±0.0 d 0.0±0.0 d 说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infection times on transformation in T. grandis ‘Merrillii’
-
本研究选用的农杆菌种类为碱型GV3101菌株,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羧苄青霉素为农杆菌脱菌抗生素。表4表明:香榧幼胚成活率随着羧苄青霉素质量浓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当羧苄青霉素质量浓度为300 mg·L−1时成活率最高,为60.5%。随着羧苄青霉素质量浓度的升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质量浓度为300 mg·L−1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5.8%和17.5%。因此,最佳羧苄青霉素质量浓度为300 mg·L−1。
羧苄青霉素/
(mg·L−1)污染率/
%成活率/
%愈伤组织
诱导率/%体胚发生
率/%100 82.2±1.0 a 22.1±0.8 c 6.7±0.2 c 00.0±0.0 c 200 64.9±1.9 b 45.3±2.3 b 7.3±0.1 b 7.1±0.4 b 300 17.3±2.0 c 60.5±1.4 a 15.8±0.3 a 17.5±1.5 a 400 12.1±0.3 d 42.8±1.2 b 0.0±0.0 d 0.0±0.0 c 500 0.0±0.0 e 10.1±0.4 d 0.0±0.0 d 0.0±0.0 c 说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Table 4. Effects of carboxypenicillin concentration on the removal of Agrobacterium tumebii from T. grandis ‘Merrillii’ embryos
-
表5表明:随着潮霉素质量浓度的升高,幼胚成活率逐渐下降,当潮霉素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成活率最高,为62.1%;当潮霉素质量浓度升高至100 mg·L−1时,成活率下降至30.5%,但当潮霉素质量浓度继续升高至200 mg·L−1,香榧幼胚培养物的成活率基本不变。当潮霉素质量浓度为50~100 mg·L−1时,各处理间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当潮霉素质量浓度升高至200 mg·L-1时,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体胚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因此, 100 mg·L−1为筛选抗性幼胚培养物的潮霉素最佳质量浓度。
潮霉素/
(mg·L−1)成活率/
%愈伤组织
诱导率/%体胚发生
率/%50 62.1±0.7 a 14.7±0.5 a 12.8±0.3 a 80 45.3±1.7 b 14.3±0.7 a 13.1±0.1 a 100 30.5±1.2 c 15.2±1.6 a 12.5±0.5 a 200 30.8±0.9 c 8.2±0.3 b 7.6±0.2 b 说明: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Table 5. Effect of hygromycin concentration on positive screening of T. grandis ‘Merrillii’ embryo culture
-
将通过筛选的潮霉素抗性幼胚置于体式显微镜下进行蓝光激发(490 nm)。结果发现:潮霉素抗性幼胚培养物中,白光视野下,胚胎选择期(第8~10周)幼胚培养物呈现乳白色至淡黄色,蓝光视野下呈现明亮的绿色荧光,各胚龄间GFP荧光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为75.5%~78.3%;优势胚完全发育期(第11周)GFP荧光阳性率较低,为53.0%,且幼胚不同部位的荧光表达量不一致,其中相对成熟的部位荧光表达量较低,生长旺盛单位荧光表达量较高,呈现明亮的绿色;对照幼胚培养物在白光下呈现乳白色至淡黄色,蓝光视野中无荧光激发,呈现黑色(图2)。
-
为进一步排除GFP绿色荧光假阳性,本研究选取具有潮霉素抗性且GFP强荧光信号表达的香榧幼胚培养物提取DNA并进行PCR扩增,并以同时接种未转化的幼胚为对照。香榧GFP荧光阳性幼胚培养物提取DNA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图3):75%的携带潮霉素抗性且GFP荧光阳性香榧幼胚培养物可扩增出目的条带,长度约750 bp,符合预期大小(泳道3~8),而对照幼胚培养物相应无条带(泳道1~2),表明GFP基因已成功转入香榧幼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