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1−3]。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功能也随之退化[4−5]。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领域学者对植物多样性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ANTONIO等[6]分析了海拔1 500~2 500 m的植物多样性变化,发现在0.1 hm2内的植物多样性最丰富,同时随海拔上升物种丰富度出现下降的趋势。针对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和形成机制有多种假说,包括生产力和空间规模,群落内干扰与斑块动态、物种共进化与异质性形成规律、群落内物种的共存机制等[7−10],但仍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成为研究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方向之一。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在生物多样性编目、信息系统的制定和就地保护等方面[11−12];尤其在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13−14],多样性形成机制[15]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主要从时间尺度(年份、季节),空间尺度(经纬度、海拔)及生境变化等方面探究物种多样性的动态。植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主要从环境因子(地形、土壤、气候等),人类干扰等方面探讨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对于森林不同死亡梯度下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尚属空白。曾楠[16]研究发现: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内蒙古罕山次生林,包括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金罕山自然保护区、黄岗梁自然保护区、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和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因干旱发生了较强的斑块性大面积山杨Populus davidiana死亡现象。在此背景下,山杨死亡后森林结构和环境的变化对林下植被更新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值得关注。本研究通过罕山次生林北段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杨林树木不同死亡梯度状态(树木发生死亡即活立木到枯立木到倒木的发生状态,倒木、枯立木及死木质物统称为木质残体)来划分不同死亡阶段的样地,对死亡后林下植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探讨山杨林不同死亡梯度下植物多样性的特点,为研究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次生林演替规律提供参考。
-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5°53′33″~46°09′27″N,121°11′27″~121°32′31″E,以下简称青山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中段东坡,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部罕山次生林的北段。青山保护区的土壤可分为暗棕壤、黑钙土、灰色森林土、草甸土、棕色针叶林土。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有山杨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等;灌丛植被主要有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等;草本植物主要有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歪头菜Vicia unijuga等。
-
样地选在山杨次生林内,按照林分不同死亡及退化梯度,设置了轻度死亡样地(山杨基本正常生长,少量倒木和死树),中度死亡样地(多以枯稍、将死或已经死亡枯立的山杨为主),重度死亡样地(大部分山杨已经死亡且已形成大量倒木)等3个不同死亡梯度的样地,样地大小为20 m×20 m,每个梯度设置3个重复,共计9块样地(表1)。每块样地内采用五点法设置5个灌木样方,规格大小为5 m×5 m,分别在4个角和正中间,共计45个灌木样方。同样方法,每块样地内设置5个1 m×l m草本样方,共计45个草本样方。沿每个样地对角线设置3块5 m×5 m的更新样方,调查苗木更新情况,共计27块样方。
样地 纬度(N) 经度(E) 海拔/m 坡向 坡度/(°) 倒木密度/(株·hm−2) 枯立木密度/(株·hm−2) L1 45°57′13.78″ 121.21′26.53″ 668 西北 12 588±53 308±29 L2 45°57′12.82″ 121°21′27.51″ 710 西北 10 783±72 259±16 L3 45°57′13.23″ 121°21′26.35″ 721 西北 13 975±68 346±25 K1 45°57′12.67″ 121°21′29.44″ 708 西北 16 958±36 392±69 K2 45°57′12.77″ 121°21′30.41″ 686 西北 19 1053±88 352±59 K3 45°57′13.69″ 121°21′32.03″ 696 西北 12 896±65 453±73 D1 45°59′49.32″ 121°22′56.48″ 432 西北 18 1375±46 350±43 D2 45°59′52.47″ 121°22′58.04″ 772 西北 17 1029±69 296±69 D3 45°59′52.75″ 121°22′59.42″ 770 西北 23 1698±63 398±73 说明:L为轻度死亡林分,K为中度死亡林分,D为重度死亡林分。1、2、3为样地重复编号。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est plots
-
在样地内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样地内胸径1 cm以上(胸径1 cm以下的乔木定为幼苗)的所有树木胸径、树高、冠幅、郁闭度和林下更新情况,利用抬头望法和冠层分析仪相结合调查森林郁闭度;灌木和草本分别调查高度、盖度、株丛数、多样性。记录每个样地的相对光照强度(森林中的光照/全光照)、坡度、坡位、坡向、凋落物厚度等,并通过国际倒木分类和调查研究体系进行倒木基础特征调查,如表1和表2所示。
样地 凋落物厚度/cm 萌蘖更新/(株·hm−2) 活立木密度/(株·hm−2) 木质残体密度/(株·hm−2) 死亡率/% 郁闭度 L1 6.27±0.45 6 950 733.25±62.92 a 318.00±13.30 a 17.39 0.63 L2 5.87±0.45 3 975 756.43±54.56 a 329.00±18.30 a 16.65 0.66 L3 5.38±0.45 5 325 693.32±48.52 a 315.00±16.37 a 15.55 0.60 K1 6.48±0.43 10 125 588.56±56.76 b 483.35±187.65 a 46.54 0.69 K2 6.48±0.43 15 741 575.00±86.50 b 495.32±167.38 a 48.76 0.71 K3 6.48±0.43 15 158 538.53±67.63 b 465.54±187.64 a 45.25 0.78 D1 3.26±0.42 18 400 242.56±74.00 c 1467.65±343.15 b 43.93 0.55 D2 2.26±0.23 3 941 250.67±63.00 c 1591.46±245.31 b 45.17 0.56 D3 3.56±0.45 1 975 268.54±68.00 c 1591.85±413.36 b 42.83 0.61 说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不同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 Table 2.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different regions
-
通过野外调查数据,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H’ )4类指标,重要值(IV)和Sorensen群落相似系数(SI)来综合分析评价青山保护区林下不同植被措施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差异。
数据采用Excel 2010整理,方差分析在SPSS 23中进行,相关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R语言程序进行处理,绘图在SigmaPlot 14.0中进行。对不同死亡梯度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主坐标分析(PCoA),使研究数据相似性或差异性呈现可视化坐标。利用VennDiagram绘制维恩(Venn)图。
-
青山保护区森林不同死亡梯度样地共发现野生植物45种。其中,乔木层9种、灌木层5种、草本层31种。轻度死亡样地群落共有30种植物。其中,乔木物种共有6种植物,占群落总物种数的15.64%。如图1所示:山杨和蒙古栎为群落优势种,色木槭Acer mono和黑桦Betula davurica为伴生种。灌木有3种,占群落总物种数的9.38%,群落优势种为土庄绣线菊,重要值为0.59,金花忍冬Lonicera chrysantha为伴生种。草本植物21种,占群落总物种数的81.25%,重要值最大的分别是柄状薹草Caex pediformis和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为群落优势种。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important values of arbor, shrub and grass under forests with different death gradients
中度死亡样地共发现植物24种。其中,乔木物种有7种植物,占群落总物种数的22.22%。重要值最大的是山杨和蒙古栎,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山荆子Malus baccata、蒙椴Tilia mongolica、白桦、色木槭为伴生种。灌木物种有2种,占群落总物种数的11.11%,优势种为土庄绣线菊和金花忍冬,分别为0.65和0.34。草本植物15种,占群落总物种数的66.67%,重要值最大的分别是柄状薹草和玉竹,重要值分别为0.43、0.10,为该层优势种。
重度死亡样地共发现植物30种。其中,乔木物种有8种,占群落总物种数的23.08%,山杨和紫椴Tilia amurensis 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是0.39、0.28,蒙古栎、蒙椴等为伴生种。灌木物种有5种,占群落总物种数的19.23%,土庄绣线菊和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0.38和0.43。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金花忍冬和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为伴生种。草本植物17种,占群落总物种数的57.69%,柄状薹草和大臭草Melica turczaninowiana为群落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0.55和0.13。
-
对不同死亡梯度林分群落各层α多样性进行分析(图2),乔木层的Simpson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重度死亡林分、中度死亡林分、轻度死亡林分,不同林分乔木层Simpson指数为0.28~0.36。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重度死亡林分、轻度死亡林分、中度死亡林分。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轻度死亡林分、中度死亡林分、重度死亡林分,不同林分草本层Simpson指数为0.46~0.68。乔木层Simpson指数在森林死亡梯度由轻到重逐渐增加,灌木层随森林死亡梯度由轻到重先减小后增加,只有草本层Simpson指数由轻到重逐渐降低;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趋势相同。不同林分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为0.47~0.63,不同林分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为0.41~0.66;样地内的丰富度指数均从大到小依次为轻度死亡林分、重度死亡林分、中度死亡林分,不同林分草本层丰富度指数为0.71~1.23,灌木层丰富度指数为0.28~0.47,乔木层丰富度指数为0.36~0.58。不同死亡样地乔木层均匀度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度死亡林分、重度死亡林分、轻度死亡林分,不同林分乔木层均匀度指数为0.44~0.62。灌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出重度死亡林分、轻度死亡林分、中度死亡林分,不同林分灌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5~0.86。不同死亡梯度草本层均匀度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轻度死亡林分、重度死亡林分、中度死亡林分。总体而言,植物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轻度死亡林分、重度死亡林分、中度死亡林分。
-
β多样性分析表示多组样本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群落样本之间的距离来表现,群落之间组成成分越相似,它们之间距离就越小。本研究对不同死亡梯度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PCoA分析,如图3所示:群落之间的样本各自聚为一类,轻度死亡样地内的植物群落差异最大,第1主坐标可以解释样本总差异的43.66%,第2主坐标可以解释样本总差异的33.46%,说明3种样地在群落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利用维恩图(图4)可清晰地看到不同群落之间的联系,统计发现样地内的植物物种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轻度死亡林分、重度死亡林分、中度死亡林分。可以看出,从森林死亡梯度由轻到重,其共有种和植物物种数在中度死亡林分内最少,重度和轻度死亡林分内物种数量相同,3个层次的共有种共计13种植物。
如表3所示:不同死亡梯度的干扰影响了林下群落植被组成的分布,不同死亡梯度林分内共有种为13种,SI指数为55%~61%。总体而言,乔木层和灌木层对相对系数的影响并不大,真正导致SI指数变化的是草本层,所以,不同的死亡程度对草本层的影响显著,森林死亡梯度由轻到重,其共有种和植物物种的相似系数逐渐降低,随着山杨死亡程度的增加植被组成差异也不断增加。
死亡梯度 中度死
亡林分重度死
亡林分轻度死亡林分 55 61 中度死亡林分 54 Table 3.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of common species and plant species in different forest stands with different death gradients
Undergrowth plant diversit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econdary forest in Hanshan Mountain, Inner Mongolia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204
- Received Date: 2023-03-19
- Rev Recd Date: 2023-06-19
- Available Online: 2024-01-19
- Publish Date: 2024-02-20
-
Key words:
- Daxinganling /
- Hanshan secondary forest /
- plant diversity /
- community /
- forest death
Abstract:
Citation: | ZHAO Pengwu, GUAN Lijuan, ZHOU Mei, SHU Yang, WU Yiheng, CHEN Jiajia. Undergrowth plant diversit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econdary forest in Hanshan Mountain, Inner Mongolia[J].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2024, 41(1): 41-4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