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42卷 第1期
2025, 42(1): 1-1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76
摘要:
目的 研究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高海拔区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群落中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种群动态,预测未来的演替趋势。 方法 2018年7月建立1 hm2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DBH)≥1.0 cm的木本植物挂牌、鉴定并测量胸径,每5 a复查1次。根据样地内物种的重要值和优势种等,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径级结构。利用云锦杜鹃种群年龄结构图和种群生命表等分析云锦杜鹃种群动态。 结果 2018年共记录木本植物4 773株,分属于35科55属90种;2023年有3个物种在样地内消失,个体死亡率为1.38%,补员率为2.38%。样地林层结构清晰,其中亚乔木层云锦杜鹃数量占主要优势。2018、2023年所有乔木树种的总体径级结构皆为倒“J”型,且2023年乔木树种中5.0 cm≤DBH≤20.0 cm的个体数量明显增多。云锦杜鹃种群径级结构为金字塔型,集中在Ⅱ、Ⅲ、Ⅳ龄级,Ⅰ、Ⅵ、Ⅶ龄级个体数量很少。从存活曲线看,种群内大多数个体能够存活到生理寿命,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动态特征。 结论 云锦杜鹃群落物种丰富,5 a间物种组成和结构比较稳定,低龄级个体比例高,更新较好。云锦杜鹃种群为增长型,但Ⅰ龄级植株数量储备不足。图6表2参38
2025, 42(1): 12-2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56
摘要:
目的 百山祖国家公园具有典型且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带谱完整,原生常绿阔叶林面积分布广泛。通过比较分析百山祖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与邻近其他自然保护区和非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理解百山祖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护和退化植被生态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百山祖国家公园(凤阳山和五岭坑)、九龙山、乌岩岭和古田山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非自然保护区内的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0个30 m×30 m的森林固定监测样地,针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利用方差分析、基于Bray-Curtis相异度指数的主坐标分析和置换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各地区常绿阔叶林中所有木本植物成树和幼树的物种α多样性差异、物种组成差异和生物量差异。 结果 ①50个样地中共发现57科128属304种木本植物;其中百山祖国家公园的样地内有52科108属241种,优势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和甜槠Castanopsis eyrei。②五岭坑的所有木本植物和幼树的物种α多样性最高,且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所有木本植物、成树和幼树的物种α多样性都高于非自然保护区。③五岭坑和凤阳山之间的所有木本植物、成树和幼树的物种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其他地区的物种组成均存在差异。④凤阳山、五岭坑及乌岩岭和非保护区之间所有木本植物、成树或幼树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但五岭坑和凤阳山的幼树生物量显著低于古田山(P<0.05)。 结论 百山祖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不仅在公园内不同海拔区域中存在差异,也与亚热带其他地区常绿阔叶林存在差异,说明该公园内的常绿阔叶林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图5表2参43
2025, 42(1): 23-3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42
摘要:
目的 浙江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在植被分区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在其中高海拔区域分布着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群落,是保护区重点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分析浙江婺城南山1 hm2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等特征,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特色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也为研究中国亚热带地区落叶阔叶林群落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基于婺城南山1 h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具体分析了该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的径级结构与垂直结构等信息。 结果 ①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39科65属97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36科62属94种),其中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和樟科Lauraceae所占物种数最多;②样地内木本植物区系成分中,属级层面温带成分为热带成分的1.63倍,温带成分明显占优势;③样地内木本植物总计11 019株,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和石灰花楸Sorbus folgneri重要值居前3位,是该群落的优势物种;群落中落叶物种、常绿物种和针叶物种的重要值分别为0.709、0.180和0.111,意味着该群落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④样地内植株平均胸径3.66 cm,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小径级和较小径级的植物数量占比达95.16%。⑤群落垂直结构上,灌木层、亚冠层和林冠层的植株占比分别为73.79%、23.44%和2.77%,这说明该群落灌木层植株比例较高且林冠层不明显。 结论 浙江婺城南山1 hm2固定样地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丰富,植株密度较大,但群落中植株径级总体较小,垂直结构分层不明显,在中亚热带中高海拔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图4表3参47
2025, 42(1): 34-4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16
摘要:
目的 以台州地区雁荡山系和括苍山系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2类山系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差异及其成因,为了解台州地区常绿阔叶林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基于雁荡山系11个和括苍山系15个20 m×20 m森林群落样地调查结果,结合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样地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 雁荡山系森林群落共记录乔木67种,隶属31科46属,括苍山系森林群落共记录乔木89种,隶属38科62属。2类山系森林群落重要值≥1%的共有物种有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窄基红褐柃Eurya rubiginosa、青冈栎Quercu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隔药柃Eurya muricata和白花龙Styrax faberi。括苍山系森林群落中木荷重要值为27.37%,比雁荡山系高16.80%。雁荡山系森林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括苍山系(P<0.05)。2类山系森林群落物种总个体径级结构呈倒“J”型。全氮、岩石裸露率、pH、土壤全碳和土壤电导率是影响2类山系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素。 结论 2类山系森林群落具有相似优势物种,雁荡山系森林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括苍山系。2类山系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异是括苍山系森林群落的木荷重要值明显高于雁荡山系。图3表3参42
2025, 42(1): 45-5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07
摘要:
目的 探究浙江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以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样地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生态位相似系数、方差比率法、卡方(\begin{document}$ {\chi}^{2} $\end{document} )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面研究了21种重要值≥1%的木本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 结果 ①浙江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中共有木本植物113种,隶属31科62属,主要有壳斗科Fagaceae、蔷薇科Rosaceae、樟科Lauraceae和杜鹃花科Ericaceae等。②木荷Schima superba、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的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较大,在该群落中处于建群种,与其他木本植物优势种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性系数。21个木本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性系数集中在0.10~0.50。③浙江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间总体呈显著正联结(P<0.05)。经\begin{document}$ {\chi}^{2} $\end{document} 检验,在210个种对中,有112个种对呈不显著正联结,49个种对呈不显著负联结,仅有2个种对呈极显著正联结(P<0.01) ,8个种对呈显著正联结(P<0.05),39个种对呈无联结。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基本一致,不显著联结的种对分别占81.4%和80.0%,种间联结性较弱,正负联结比系数大于1。④主要优势树种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与生态位重叠值的回归分析呈极显著正联结(P<0.01)。 结论 浙江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各物种之间竞争逐渐平衡,处于演替中期,物种丰富。图3表5参34
2025, 42(1): 133-14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01
摘要:
目的 探究铅胁迫对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根系生长生理、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环境的影响,分析八仙花对铅胁迫的适应机制 ,为八仙花修复铅污染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50 d的温室盆栽试验,研究0 (对照)、500、1 500、2 500 mg·kg−1铅胁迫对八仙花生长和铅吸收,根系氧化损伤、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和根系分泌物,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和根际铅化学形态的影响。 结果 铅胁迫抑制了八仙花生长,尤其在2 500 mg·kg−1铅处理下,八仙花生物量较对照显著降低23.7%。但八仙花对高质量分数铅有一定耐受性,八仙花通过提高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铅胁迫对八仙花造成的氧化损伤;铅胁迫还提高了八仙花渗透调节物质的质量分数,其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2 500 mg·kg−1铅处理下达到最大,脯氨酸质量分数则相反;八仙花根系可以分泌脂肪酸、胺类,维持细胞结构、消除活性氧,乙醇酸分泌的增加促进了对铅的吸收;铅胁迫下土壤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根际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 500 mg·kg−1铅处理下达到最大,有效提高了土壤养分;随着铅质量分数的升高,根际pH降低、电导率增加,土壤铅可交换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占比最高分别达到2.03%、8.09%,提升了土壤铅的有效态成分,有利于八仙花对铅的吸收。 结论 八仙花对铅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含高质量分数铅的土壤中正常生长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图2表4参40
2025, 42(1): 55-6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56
摘要:
目的 新绒苔Neotrichocolea bissetii为东亚特有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植物。阐明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进化地位,可为新绒苔的物种鉴定、资源保护和系统进化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野外采集的新绒苔为材料,进行DNA提取、测序和组装,分析叶绿体基因组结构、重复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并结合其余18种苔藓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关系。 结果 新绒苔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18 423 bp,包括1对反向重复区(IR,9 031 bp)、1个大单拷贝区(LSC,80 837 bp)和1个小单拷贝区(SSC,19 524 bp);包含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核糖体RNA (rRNA)和36个转移RNA (tRNA)。新绒苔叶绿体全基因组中共检测到56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大部分为AT/AT二核苷酸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其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除了少数可变区域外,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的IR边界区域非常保守。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种与囊绒苔Trichocoleopsis sacculata亲缘关系最密切,两者隶属于新绒苔科。 结论 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基因组相对保守。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新绒苔与囊绒苔聚合成同一分支结构。图5表3参36
2025, 42(1): 64-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54
摘要: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天隆1号’Glycine max‘Tianlong 1’ IGT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探究IGT基因家族在大豆中的潜在功能。 方法 通过对大豆‘天隆1号’IGT蛋白结构域进行BLASTP搜索,确定GmIGTs;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关系,以及在不同组织部位表达模式。 结果 共鉴定出17个GmIGT基因,并根据其系统发育关系将其分为4个分支:TAC、IGT-like、DRO和LAZY。蛋白质保守基序分析发现: ‘天隆1号’IGT蛋白均含有Motif2。染色体定位和共线性分析显示:GmIGT不均匀地定位在11条染色体上,并且片段复制可能在GmIGT基因的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GmIGT的表达可能与光响应、生理响应、植物激素响应和胁迫等相关。此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表明:GmIGT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表达特点,GmIGT4在所有组织中表达量都相对较高,GmIGT4、GmIGT10与GmIGT17在茎与叶柄中高度表达。 结论 GmIGT基因可能在塑造大豆‘天隆1号’株型中发挥某些潜在作用,GmIGT4、GmIGT10与GmIGT17可能为该过程中的核心基因。图9表2参23
2025, 42(1): 74-8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67
摘要:
目的 研究早花基因GhPRR9在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为培养早熟棉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全基因组筛选鉴定陆地棉GhPRR亚家族成员并研究其结构和表达特征;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分析GhPRR9在不同品种、不同组织及1 d内的表达差异;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叶片中采用瞬时转化法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段克隆GhPRR9基因启动子并构建β-葡萄糖苷酶基因(GUS)植株进行染色实验;构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过表达株系,统计开花表型及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病毒诱导沉默(VIGS)实验并观察开花时间差异。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陆地棉GhPRR亚家族14个成员多数定位于细胞核,结构较为保守且主要在开花前的茎叶中集中表达。RT-qPCR分析显示:陆地棉GhPRR9表达量与品种早熟性呈正向相关,在花器官中更高,且在1 d内呈周期变化。烟草瞬时转化表明:陆地棉GhPRR9分布在细胞核。GUS染色结果显示:启动子上游500~2 000 bp内可能存在关键调控元件。拟南芥过表达株系可观察到早花。VIGS实验显示:基因沉默导致开花时间延迟。 结论 基因GhPRR9对陆地棉早花性状有正向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陆地棉生长。图5表2参55
2025, 42(1): 86-9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16
摘要:
目的 筛选并鉴定参与调控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番茄红素β-环化酶OfLCYB基因的B2亚组ERF转录因子。 方法 以桂花品种‘堰虹桂’O. fragrans ‘Yanhong Gui’为材料,从桂花转录组数据库筛选B2亚组OfERF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以及酵母单杂交技术,对OfERF基因序列和表达特性及其对OfLCYB基因启动子结合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OfLCYB基因启动子序列含有2个ATCTA顺式作用元件;基于桂花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出4个B2亚组ERF基因,均包含1个AP2保守结构域;RT-qPCR结果表明:OfERF72a与OfERF72b基因表达量均随着开花进程逐渐下降,与OfLCYB基因表达显著负相关,P分别为0.033 8、0.029 6;酵母单杂交结果证明:OfERF72b与OfLCYB启动子之间存在物理结合。 结论 OfERF72b可能通过调控OfLCYB的转录参与桂花类胡萝卜素的代谢。图7表3参25
2025, 42(1): 94-10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54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种群雌性榧树Torreya grandis种实性状,基于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引物对榧树的种群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榧树种群间、种群内种实表型、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的差异。 方法 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建德及安徽黄山种群雌性榧树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榧树叶片及种实表型进行比较;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淳安及安徽黄山种群雌性榧树为材料,通过SSR分子标记对榧树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 结果 榧树种实分析发现:叶质量、叶形指数、种实质量、种形指数、种核质量、核形指数、假种皮厚、种壳厚等8个指标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相对含量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种群间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相对含量为29.36%~42.35%,榧树种实外观和种仁品质变异丰富。SSR引物分析发现:榧树种群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0.400,Shannon’s信息指数(I)均值为0.65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值为0.400。淳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H=0.410,I=0.658)最高,嵊州种群(H=0.369,I=0.565)最低。92%总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结论 榧树种实的表型、品质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遗传变异,淳安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且种群内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图2表11参26
2025, 42(1): 103-11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91
摘要:
目的 以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胚性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对其悬浮细胞的生长以及悬浮培养动力学进行研究,探究香榧胚性愈伤组织对赤霉素的响应。 方法 以实验室培育的香榧胚性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细胞活力、细胞鲜质量进行悬浮培养动力学的研究,优化培养条件,并对施加外源赤霉素A3 (GA3)的愈伤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 结果 ①在培养周期内,悬浮细胞的鲜质量增长呈“S”型曲线,细胞活力在3 d时达最高值后平稳下降。②香榧悬浮细胞培养最佳继代周期为9~12 d,最佳接种量为30 g·L−1,培养基最佳初始pH为5.7,最佳摇床转速为110 r·min−1。③对外源GA3处理后的香榧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428个,其中上调基因236个,下调基因192个。在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中,GA3处理后上调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催化活性、氧化还原过程、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在KEGG代谢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木栓质生物合成等途径中。 结论 香榧胚性愈伤组织培养动力学分析能获得最佳接种时期,优化培养条件能提高其细胞增长率及抗逆性,外源GA3处理下的香榧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中,苯丙烷生物合成、木栓质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部分,且部分关键基因表达量变化可能在香榧愈伤组织生长发育、适应环境及应对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图5表1参31
2025, 42(1): 112-12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4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笋芽休眠的影响,揭示笋芽休眠解除的生物学机制及感应低温的主要部位。 方法 以2年生雷竹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和2022年10月至翌年3月设置T1 (地上、地下部分18 ℃),T2 (地上部分18 ℃,地下部分自然低温),T3 (地上部分自然低温,地下部分18 ℃),T4 (地上、地下部分自然低温)共4种温度处理。观测笋芽母竹之间的维管束连接状态、淀粉和蛋白质分布及笋芽细胞的增殖情况,测定笋芽的可溶性糖、淀粉、脱落酸、赤霉素质量分数和抗氧化酶活性,明确不同部位的低温处理对雷竹笋芽休眠解除的影响。 结果 在雷竹笋芽休眠解除过程中,与T1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显著增加了笋芽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P<0.05),显著降低了笋芽的淀粉质量分数(P<0.05)。根据淀粉切片观察和质量分数拟合,T4处理休眠解除的时间最早,其次为T2和T3处理,2个处理解除时间相同,分别比T1处理提前了37和29 d。T2、T3、T4处理笋芽的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在120 d时的下降幅度分别是T1处理的1.68、2.18和3.40倍。T2、T3和T4处理笋芽的赤霉素(GA3)质量分数在80 d时分别比T1处理高17.55%、3.27%和10.91%,且T2、T3、T4处理笋芽的GA3/ABA在120 d时的增量分别是T1处理的1.11、3.46、2.67倍;T3处理的笋芽导管和茎尖分生组织均在1月观察到水分运输恢复和细胞增殖的信号,而T1、T2和T4处理则分别在3、2和3月才能观察到此现象。 结论 低温处理尤其是地下部分低温可以促进雷竹休眠笋芽中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并通过降低ABA质量分数、提高GA3质量分数、增强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笋芽维管束的连通和分生组织细胞的快速分裂增殖等来影响雷竹笋芽休眠的解除。综合分析认为:在笋芽休眠期间雷竹对低温的感知部位主要为地下部分。图7参41
2025, 42(1): 124-13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66
摘要:
目的 花香是观赏植物的重要特性,对植物的繁殖至关重要。探讨蜡梅属Chimonanthus植物花香物质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机制,为蜡梅属植物资源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蜡梅C. praecox、柳叶蜡梅C. salicifolius和山蜡梅C. nitens 等3种蜡梅属植物的花香物质进行鉴定和分析。 结果 3种蜡梅属植物共鉴定出44种花香物质,蜡梅、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花中分别鉴定出19、23和18种物质。蜡梅花中醇类和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而柳叶蜡梅与山蜡梅的花香物质中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3种蜡梅属植物花香物质的白天释放节律存在差异。柳叶蜡梅和山蜡梅在上午、中午和下午的花香物质差异较大,但蜡梅的花香物质在不同时段变化较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亲缘关系比蜡梅更近。 结论 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花香物质较为相似,验证了两者在系统发育上的关联性。鉴于蜡梅特殊的低温开花环境,其传粉昆虫与花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花香物质产生独特性的原因。图3表3参35
2025, 42(1): 143-15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44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疆天山中-西段蚂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以揭示新疆天山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规律。 方法 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法研究新疆天山中-西段4个垂直带的蚂蚁群落,并利用Estimate S 9.1.0进行抽样充分性检测,计算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的各指标,并应用SPSS 24.0分析蚂蚁物种多样性各指数与海拔和植被特征的相关性,如与海拔相关性显著,则同时使用线性和二项式模型进行拟合,基于拟合系数(R2)评价拟合度,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结果 在天山中-西段共采集到蚂蚁136 247头,隶属于2亚科12属29种,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黑毛蚁Lasius niger和丝光蚁Formica fusca。抽样充分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调查样地中大多数蚂蚁物种被采集到,抽样充分;4个垂直带的物种丰富度为独山子垂直带(18种)>那拉提垂直带(14种)>库车垂直带(13种)>乌拉斯台垂直带(10种)。多样性分析显示:天山中-西段蚂蚁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4个垂直带的蚂蚁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变化显著负相关(P<0.05),均匀度指数与海拔的相关显著性不尽相同,二项式和线性模型变化趋势也普遍缺乏规律,优势度指数与海拔变化相关性不显著,但各垂直带二项式模型分析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群落相似性分析发现: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166 7~0.600 0(平均为0.289 0),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蚂蚁群落间分化明显。相关分析发现:蚂蚁物种数与乔木郁闭度显著正相关(P<0.05),多样性其他指标与植被特征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 海拔显著影响该地区的蚂蚁物种多样性,同时坡向、湿度、植被等也起到重要作用。新疆天山地区在植被类型以草丛和灌丛为主,气候炎热干燥,海拔较高且温差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生态系统较脆弱,应加大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图5表5参37
2025, 42(1): 153-16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83
摘要:
目的 探究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对天然次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下草本多样性影响的主导因子,旨在为青海天然次生白桦林林分结构优化与提高草本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林场天然次生白桦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取样法在该研究区内选取20个24 m×24 m的标准样地,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多重因素(林分空间结构、林分非空间结构、土壤养分)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 结果 ①白桦林下共发现草本植物24科41属47种,其中黑麦草Lolium perenne、野草莓Fragaria vesc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四叶葎Galium bungei、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均值分别为19.52%、18.91%、10.53%、6.95%、5.27%。②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开敞度、平均胸径、大小比数分别可解释44.1%、16.8%、8.2%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是影响草本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可解释7.9%和7.6%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是主要的土壤养分因子。 结论 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均显著影响林下草本多样性。可通过调整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林分竞争态势和提升土壤肥力等方式提高林下草本多样性整体水平。图2表4参37
2025, 42(1): 163-17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59
摘要:
目的 研究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不同径级枝条的液流速率动态变化规律,探究沙柳在生长季降雨影响下响应土壤水势和气象因子的用水控制策略,旨在为理解沙生灌木在季节性干旱下的耗水特征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在库布齐沙漠沙柳国家种质资源库选择3株样树的12根枝条(包括6~8、8~10、10~12和>12 mm共4个径级),于2023年5—10月采用包裹式植物液流计连续监测沙柳液流变化,并同步监测土壤水势与降雨量、气温、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逐步线性回归法分析降雨前后液流对主要气象因子和不同土层土壤水势的响应。 结果 ①生长季内,5—8月各径级沙柳液流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或“双峰”型曲线,而9—10月易出现“U”字型曲线,且液流速率起变时间逐渐推迟。②径级较小沙柳液流速率与20和40 cm土层水势显著强正相关(P<0.05),且受40 cm土层水势的直接作用较大;径级较大沙柳与60和80 cm土层水势显著强正相关(P<0.05),受80 cm土层水势直接作用较大。③当降雨量大于10 mm时,各径级沙柳液流速率呈“多峰”型曲线,且日累计液流量下降。降雨前土壤温度、饱和水汽压差、空气相对湿度和气温对液流变化累计贡献率达71%,降雨后10与20 cm土层水势对液流变化累计贡献率达63%。 结论 沙柳液流速率的瞬时变动和总体水平分别受气象因子和土壤供水的影响,表明季节性干旱下沙柳短期和长期液流特征对环境因子具有不同响应。图7表5参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