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05
摘要:
目的 分析沿降水梯度分布的共有种旱柳Salix matsudana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揭示旱柳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机制和适应潜力。 方法 2021年7—9月以中国东南—西北走向样带为研究平台,沿降水梯度依次在宣城、信阳、三门峡、铜川、庆阳、吴忠、金昌、张掖、酒泉、哈密分别选取10个样点,以共有种旱柳为目标植物,测定其比叶重(ALM)、胡伯尔值(Hv)、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Amass)等16个功能性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植物性状网络探究降水梯度带旱柳的性状变异特征和适应策略,用层次分割法进一步揭示驱动性状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 结果 ①旱柳功能性状存在区域分异规律。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胡伯尔值和比叶重在中等降水量下均达到极值,其中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胡伯尔值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显著大于湿润区和干旱区(P<0.05);比叶重相反,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显著小于湿润区和干旱区(P<0.05)。②旱柳在条件更为适宜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这些区域平均路径长度小,平均聚类系数和边密度较大。平均路径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旱区(2.124)、湿润区(2.013)、半湿润区(1.838)、半干旱区(1.681);平均聚类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半干旱区(0.750)、半湿润区(0.700)、干旱区(0.576)、湿润区(0.505);半湿润区边密度最大,为0.400,其次是半干旱区,边密度为0.325。③气候因子对降水梯度带旱柳整体功能性状变异的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年平均降水量(21.57%)、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19.73%)、生长季平均气温(11.94%),总和达53.24%。 结论 降水变化是驱动旱柳功能性状区域分异的主要气候因子。图4表3参40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6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方法 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将其划分为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 cm的树种名称和空间坐标;用重要值确定主要树种。运用空间点格局O-ring函数、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结果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区共有17科20属27种,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亚优势树种为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木直径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上起初呈现聚集分布,随尺度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不规则随机分布。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发现:枹栎、茅栗和化香3种优势树种之间关联性不显著,但3种优势树种与伴生树种在一定尺度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结论 该群落类型为典型异龄林栎类与化香落叶阔叶林,短柄枹栎林内更新较好,具有增长趋势,而茅栗、化香林内更新较差,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群落演替,喜光稍耐阴树种将会逐步替代喜光树种。图4表2参35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56
摘要:
目的 百山祖国家公园具有典型且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垂直带谱完整,原生常绿阔叶林面积分布广泛。通过比较分析百山祖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与邻近其他自然保护区和非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理解百山祖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护和退化植被生态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百山祖国家公园(凤阳山和五岭坑)、九龙山、乌岩岭和古田山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非自然保护区内的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0个30 m×30 m的森林固定监测样地,针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利用方差分析、基于Bray-Curtis相异度指数的主坐标分析和置换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各地区常绿阔叶林中所有木本植物成树和幼树的物种α多样性差异、物种组成差异和生物量差异。 结果 ①50个样地中共发现57科128属304种木本植物;其中百山祖国家公园的样地内有52科108属241种,优势种为木荷Schima superba和甜槠Castanopsis eyrei。②五岭坑的所有木本植物和幼树的物种α多样性最高,且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所有木本植物、成树和幼树的物种α多样性都高于非自然保护区。③五岭坑和凤阳山之间的所有木本植物、成树和幼树的物种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其他地区的物种组成均存在差异。④凤阳山、五岭坑及乌岩岭和非保护区之间所有木本植物、成树或幼树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但五岭坑和凤阳山的幼树生物量显著低于古田山(P<0.05)。 结论 百山祖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不仅在公园内不同海拔区域中存在差异,也与亚热带其他地区常绿阔叶林存在差异,说明该公园内的常绿阔叶林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图5表2参43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61
摘要:
目的 探究竹节隔碳量子点绿色制备方法,提高废弃生物质材料利用效率和附加值。 方法 以竹材废弃物竹节隔为初始碳源,水为溶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荧光碳量子点,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紫外可见光光度计、荧光光谱等表征手段,对竹节隔碳量子点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和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与分析。 结果 所制备的竹节隔碳量子点形状为近圆形,其粒径分布为0~1.6 nm;绝对荧光量子产率为6.85%;具有优异的荧光特性,在365 nm波长紫外灯下呈现明显的蓝色荧光。 结论 制备的竹节隔碳量子点水溶液绿色环保、性能良好,可通过进一步优化设计,以期应用于家具木制品及人造板等木质材料荧光防伪领域。图7参35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42
摘要:
目的 浙江婺城南山自然保护区在植被分区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但在其中高海拔区域分布着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群落,是保护区重点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分析浙江婺城南山1 hm2固定样地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等特征,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特色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动态研究提供参考,也为研究中国亚热带地区落叶阔叶林群落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基于婺城南山1 h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具体分析了该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物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的径级结构与垂直结构等信息。 结果 ①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39科65属97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36科62属94种),其中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和樟科Lauraceae所占物种数最多;②样地内木本植物区系成分中,属级层面温带成分为热带成分的1.63倍,温带成分明显占优势;③样地内木本植物总计11 019株(不含根萌和分枝),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和石灰花楸Sorbus folgneri重要值居前3位,是该群落的主要优势物种;群落中落叶物种、常绿物种和针叶物种的重要值分别为0.709、0.180和0.111,意味着该群落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④样地内植株平均胸径3.66 cm,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小径级和较小径级的植物数量占比达95.16%。⑤群落垂直结构上,灌木层、亚冠层和林冠层的植株占比分别为73.79%、23.44%和2.77%,这说明该群落灌木层植株比例较高且林冠层不明显。 结论 浙江婺城南山1 hm2固定样地为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丰富,植株密度较大,但群落中植株径级总体较小,垂直结构分层不明显,在中亚热带中高海拔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图4表3参47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61
摘要:
目的 探究林下药用植物产量和有效成分积累对林冠郁闭度调节和凋落物处理的响应,为药用植物栽培中调控林下光照强度和养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林下3个试验位点(白雨伞、大岩后和毛坞孔)的药用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探究郁闭度调节(高、中、低)和凋落物处理(覆盖、去除)对延胡索产量和品质指标——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 结果 延胡索块茎产量和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受到郁闭度、凋落物和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0.05)。去除凋落物时,随着郁闭度的降低,延胡索块茎产量增加,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则呈降低趋势;覆盖凋落物时,3个试验位点的延胡索块茎产量和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表现规律不一致。植株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可溶性氮质量分数是影响延胡索块茎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延胡索净光合速率、土壤速效磷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是影响延胡索乙素质量分数的重要因素。 结论 低郁闭度去除凋落物处理在显著增加延胡索块茎产量的同时,还能维持延胡索乙素的质量分数。图3表4参35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71
摘要:
目的 利用4种已发布的狼尾草属Pennisetum植物叶绿体基因序列,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并开发相应的分子标记,为狼尾草属植物的进化及系统发育关系提供新的观点。 方法 基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已发布的4种狼尾草属叶绿体完整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其重复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多态性、共线性并开发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 结果 4种狼尾草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及GC含量都较为接近且密码子偏倚程度不高;边界扩张分析显示各区域间收缩不显著;共线性分析表明4种狼尾草植物的种间共线性较强;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白草P. flaccidum和御谷P. glaucum、象草P. purpureum和狼尾草 P. alopecuroides的亲缘关系最近。5对SSR分子标记在狼尾草属植物中有较高的实用性,引物SSR2是御谷和狼尾草的特异性引物,引物SSR5是御谷的特异性引物。SSR1、SSR3和SSR4在4种狼尾草属植物中显示出较高的保守性,SSR1的种间保守性最高。 结论 4种狼尾草叶绿体基因组较为保守,且白草与御谷、象草与狼尾草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同时引物SSR2是御谷和狼尾草的特异性引物,引物SSR5是御谷的特异性引物。图7表2参28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96
摘要:
目的 制备具有荧光和超疏水功能的透明竹材,并对其进行性能研究与评价,为竹材的功能化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对竹材进行脱木素处理、掺杂荧光微胶囊环氧树脂的真空浸渍处理、超疏水处理等步骤,制备出具有荧光和超疏水性能的透明竹材,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表征。 结果 制备的透明竹材具有高透明度、高雾度、光散射性能、热绝缘性能、荧光性能和超疏水性能等优良特性。超疏水荧光透明竹材在波长400~800 nm内的光透过率为80%,雾度基本保持在80%以上,相比较透明竹材透光率略微下降,但雾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具有良好的光散射性;其纵向抗拉强度为123.3 MPa,横向拉伸强度相比较刨切竹单板有了显著的提升,达3.2 MPa;能够在365 nm紫外光下发出蓝色荧光。与玻璃和荧光透明竹材相比,超疏水荧光透明竹材具有更低的导热系数,为0.302 3 W·m−1·K−1。该材料具备超疏水性能,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为151.2°,滚动角为3.5°。 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超疏水荧光透明竹材融合了高透光性、高雾度、光散射性、良好的机械强度、优异的热绝缘性能、荧光特性和超疏水性等优异性能于一体。图11参27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60
摘要:
钙离子(Ca2+)是植物信号传递中重要的第二信使,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钙信号指示剂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关于钙信号指示剂在植物应用中的发展情况,包括钙指示剂的分类、钙信号检测原理及其在植物应用中的发展。钙信号指示剂的应用提供了可视化观察植物细胞内钙离子动态变化的有效手段,将植物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转化为荧光信号。随着指示剂的发展,从最早的化学荧光指示剂逐步向基因编码钙指示剂过渡,能更加精确、实时、生物友好地观察到植物钙信号,对植物应对外界刺激时分子水平的应激手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成为研究植物应激分子水平上的重要生理指标。同时,本文还对钙信号指示剂在植物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植物钙信号研究的特殊性与植物细胞中孵育钙指示剂的挑战性,以期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表1参73
钙离子(Ca2+)是植物信号传递中重要的第二信使,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钙信号指示剂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关于钙信号指示剂在植物应用中的发展情况,包括钙指示剂的分类、钙信号检测原理及其在植物应用中的发展。钙信号指示剂的应用提供了可视化观察植物细胞内钙离子动态变化的有效手段,将植物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转化为荧光信号。随着指示剂的发展,从最早的化学荧光指示剂逐步向基因编码钙指示剂过渡,能更加精确、实时、生物友好地观察到植物钙信号,对植物应对外界刺激时分子水平的应激手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成为研究植物应激分子水平上的重要生理指标。同时,本文还对钙信号指示剂在植物研究中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植物钙信号研究的特殊性与植物细胞中孵育钙指示剂的挑战性,以期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表1参73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3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陈岛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为大陈岛海岛植物维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大陈岛15个20 m×20 m的海岛植物监测样地,结合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群落物种组成、径级结构、群落相似性及其环境因子进行研究。 结果 大陈岛群落共记录木本植物34种,隶属26科32属。物种个体径级分布总体呈倒J型。以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以柃木Eurya japonica、天仙果Ficus erecta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以柃木-黄檀Dalbergia hupeana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和以柃木-海州常山Clerodendrum trichotomum为优势物种的群落之间相似度最高,以天仙果为优势物种的群落和以海州常山-朴树Celtis sinensis为优势物种的群落之间相似度最低,而且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与群落相似性系数呈负相关。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效磷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呈现正相关。 结论 大陈岛植物群落主要以木麻黄、柃木、天仙果为优势物种,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与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紧密的联系。图4表2参30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76
摘要:
目的 研究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较高海拔区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群落中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种群动态,预测未来的演替趋势。 方法 2018年7月建立1 hm2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DBH)≥1.0 cm的木本植物挂牌、鉴定并测量胸径,每5 a复查1次。根据样地内物种的重要值和优势种等,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径级结构。利用云锦杜鹃种群年龄结构图和种群生命表等分析云锦杜鹃种群动态。 结果 2018年共记录木本植物4 773株,分属于35科55属90种;2023年有3个物种在样地内消失,个体死亡率为1.38%,更新率为2.38%。样地林层结构清晰,其中亚乔木层云锦杜鹃数量占主要优势。2018、2023年所有乔木树种的总体径级结构皆为倒J型,且2023年乔木树种中5.0 cm≤DBH≤20.0 cm的个体数量明显增多。云锦杜鹃种群径级结构为金字塔型,集中在Ⅱ、Ⅲ、Ⅳ龄级,Ⅰ、Ⅵ、Ⅶ龄级个体数量很少。从存活曲线看,种群内大多数个体能够存活到生理寿命,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动态特征。 结论 云锦杜鹃群落物种丰富,5 a间物种组成和结构比较稳定,低龄级个体比例高,更新较好。云锦杜鹃种群为增长型,但Ⅰ龄级植株数量储备不足。图6表2参38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39
摘要:
目的 探究嘧菌酯(azoxystrobin)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及抗流失性能,旨在确定嘧菌酯处理材的抗流失性能,为其户外使用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 采用紫外检测器及C18反相色谱柱,通过优化检测波长、流动相组成及配比、柱温及流动相流速等色谱条件,确定分析嘧菌酯的色谱条件,采用外标法对嘧菌酯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进行标准曲线相关系数、精密度、准确度等分析;参照GB/T 29905—2013《木材防腐剂流失率试验方法》开展流失试验,并利用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各处理材流失液中嘧菌酯的质量浓度,以确定防腐材的抗流失性能。 结果 优化得到嘧菌酯分析的色谱条件:V(甲醇)∶V(水)=80∶20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20 nm。嘧菌酯标准溶液在质量浓度为1~80 mg·L−1内,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 6,线性相关性强;2个分析样品的变异系数为0.45%和0.59%,样品的回收率为98.2%~100.4%。抗流失试验结果表明:处理材中嘧菌酯的抗流失性较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处理材的流失率分别为8.4%~18.8%、8.2%~21.0%和8.8%~19.0%。3种处理材之间的嘧菌酯流失率差异不大,均表现为低质量分数制剂处理材的流失率大于高质量分数制剂处理材的规律;乙醇溶解嘧菌酯处理材的流失率稍高于2种水基化制剂处理材的流失率。 结论 采用HPLC测定嘧菌酯的质量浓度,标准曲线线性相关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能准确分析嘧菌酯的质量浓度;嘧菌酯的2种水基化制剂的抗流失性能较好,可用于户外木材及其制品。图6表2参26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85
摘要:
目的 分析全球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物育种研究进展,揭示其研究主题、核心知识元素和前沿热点,为小麦育种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从Web of Science (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13—2024年全球小麦生物育种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该领域的发文量、学术影响力、发文主体等,利用VOSviewer生成国家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分析文献摘要,建立语言模型,识别研究主题。 结果 2013年以来全球小麦生物育种研究的科研产出大幅增加,共发表文献16 151篇。中国是全球在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产量、数量性状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干旱胁迫、基因表达、单核苷酸多态性是小麦生物育种研究的热点,而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基因组编辑、高通量表型分析、无人机、机器学习等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领域。LDA分析结果显示:小麦生物育种可大致分为5个研究领域,包括遗传定位、基因组和育种、生物逆境、非生物逆境和产量形成。其中,小麦锈病、数量性状位点定位、面粉品质、干旱、基因组等是高度关注的研究主题。 结论 未来小麦生物育种需要充分利用包括组学、自动表型、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基因组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掘和利用重要基因,开展智慧育种。图4表2参25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29
摘要:
目的 阐明枳椇Hovenia acerba和光叶毛果枳椇H. trichocarpa var. robusta果梗的代谢物差异,为枳椇属Hovenia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枳椇和光叶毛果枳椇果梗中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 结果 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中共检测到1 810种代谢物,其中显著差异代谢物782种(P<0.05)。与枳椇果梗相比,光叶毛果枳椇果梗中上调差异代谢物有378种,下调差异代谢物有404种,且单宁、醌类代谢物相对含量均显著下调(P<0.05)。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中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其中极显著差异代谢物包含乌药碱、N-甲基乌药碱和甲基衡州乌药碱等生物碱物质以及柚皮素、柚皮素查尔酮和2’, 3, 4, 4’, 6’-五羟基查耳酮等黄酮类产物。 结论 同一生态条件下,2种枳椇果梗的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具有药用价值和高甜度的生物碱和黄酮类代谢产物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图7表1参41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4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笋芽休眠的影响,揭示笋芽休眠解除的生物学机制及感应低温的主要部位。 方法 以2年生雷竹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和2022年10月至翌年3月设置T1 (地上、地下部分18 ℃),T2 (地上部分18 ℃,地下部分自然低温),T3 (地上部分自然低温,地下部分18 ℃),T4 (地下、地上部分自然低温)共4种温度处理。观测笋芽母竹之间的维管束连接状态、淀粉和蛋白质分布及笋芽细胞的增殖情况,测定笋芽的可溶性糖、淀粉、脱落酸、赤霉素质量分数和抗氧化酶活性,明确不同部位的低温处理对雷竹笋芽休眠解除的影响。 结果 在雷竹笋芽休眠解除过程中,与T1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显著增加了笋芽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P<0.05),显著降低了笋芽的淀粉质量分数(P<0.05)。根据淀粉切片观察和质量分数拟合,T4处理休眠解除的时间最早,其次为T2和T3处理,2个处理解除时间相同,分别比T1处理提前了37和29 d。T2、T3、T4处理笋芽的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在120 d时的下降幅度分别是T1处理的1.68、2.18和3.40倍。T2、T3和T4处理笋芽的赤霉素(GA3)质量分数在80 d时分别比T1处理高17.55%、3.27%和10.91%,且T2、T3、T4处理笋芽的GA3/ABA在120 d时的增量分别是T1处理的1.11、3.46、2.67倍;T3处理的笋芽导管和茎尖分生组织均在1月观察到水分运输恢复和细胞增殖的信号,而T1、T2和T4处理则分别在3、2和3月才能观察到此现象。 结论 低温处理尤其是地下部分低温可以促进雷竹休眠笋芽中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并通过降低ABA质量分数、提高GA3质量分数、增强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笋芽维管束的连通和分生组织细胞的快速分裂增殖等来影响雷竹笋芽休眠的解除。综合分析认为:在笋芽休眠期间雷竹对低温的感知部位主要为地下部分。图7参40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71
摘要:
目的 探究温度对金银花尺蠖Heterolocha jinyinhuaphaga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试验用金银花尺蠖采自安徽省滁州市三界镇,于室内饲养,试验的光周期为白天14 h∶黑暗10 h,相对湿度为70%。测定了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在不同温度(16、19、22、25、28、31和34 ℃)下乳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 结果 不同温度下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的4种酶活性均存在差异,在16~34 ℃,4种酶活性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在22 ℃最高,分别为17.93×16.67、15.25×16.67、19.63×16.67和18.81×16.67 μkat·g−1;过氧化物酶活性在25 ℃最高,分别为34.63×16.67、31.83×16.67、37.19×16.67和36.87×16.67 μkat·g−1;羧酸酯酶活性在28 ℃最高,分别为26.78×16.67、23.36×16.67、29.44×16.67和28.32×16.67 μkat·g−1;酸性磷酸酶活性在25℃最高,分别为13.82×16.67、11.37×16.67、15.43×16.67和14.38×16.67 μkat·g−1。根据回归模型,得出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1.45、21.44、22.32和21.56 ℃,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6.16、25.94、25.67和25.54 ℃,羧酸酯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9.20、29.65、28.93和28.92 ℃,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05、26.39、24.86和25.24 ℃。方差分析表明:温度和虫态的交互作用对金银花尺蠖4种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 温度能影响金银花尺蠖幼虫、蛹、雌蛾和雄蛾体内乳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羧酸酯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图4参26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73
摘要:
目的 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阐明土壤水-土-养分淋溶流失规律及影响机制。 方法 以江西省泰和县植被恢复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PM)、湿地松P. elliottii纯林(PE)、马尾松-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RMS)、湿地松-木荷混交林(RES)等4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60、90、120、150 mm·h−1等4种淋溶强度下,土壤产流、产沙、泥沙颗粒变化特征及养分在淋溶过程中的流失规律。 结果 ①随着淋溶强度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也增加,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及稳定性发生了显著变化,泥沙颗粒平均质量直径(DMW)、>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R0.25)显著升高(P<0.05)。在淋溶侵蚀下,低林下植被覆盖度的马尾松纯林团聚体稳定性低,高植被覆盖度的湿地松-木荷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高(P<0.05)。②在150 mm·h−1的淋溶强度下,养分淋失显著高于60 mm·h−1 (P<0.05),但在90和120 mm·h−1下,养分淋溶流失没有显著差异。泥沙是养分迁移流失的主要介质。③养分淋失与淋溶强度、产流率、产沙率、>0.250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正相关,与≤0.053 mm泥沙颗粒质量分数呈现负相关(P<0.05)。④随机森林分析表明: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淋溶流失的主要因素,贡献率分别达16.33%、20.91%。 结论 随着淋溶强度的增加,产流量和产沙量显著提升,泥沙颗粒的组成和稳定性发生变化,且淋溶强度和产流率是影响养分流失的主要因素。在中国亚热带退化红壤区生态建设中,应注重增强植被恢复区林下植被丰富度,以改善林分结构并巩固治理成果。图7表2参44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49
摘要:
目的 过度使用无机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当减少氮肥并配合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保持作物产量,还能确保稻麦轮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耕作。 方法 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氮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季180 kg·hm−2、水稻Oryza sativa季210 kg·hm−2)为基准,氮肥种类为缓控释尿素,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N100)、减氮15%配施有机肥(MN85)和减氮30%配施有机肥(MN70),明确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植株氮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结果 氮肥增产贡献率为46.0% (小麦季为66.2%,水稻季为25.8%),施氮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P<0.05),尤其是MN85处理的作物产量增幅最大。与N10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16.8% (P<0.05)。与MN70相比,N100和MN85处理的小麦籽粒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7%和9.0% (P<0.05),秸秆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6.6%和16.0% (P<0.05)。与N100和MN7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籽粒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3.5%和19.9% (P<0.05),秸秆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5.5%和26.6%。施肥处理均导致一部分氮素累积在土壤中,尤其是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拥有更多的氮素盈余量。与N100相比,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率在MN85处理下分别降低了61.7%、57.6%和59.5%,在MN70处理下分别降低了152.8%、122.9%和90.3%;但水稻季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氮素生理效率提高了27.0%~33.2% (P<0.05),MN85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33.3%。与N100相比,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2.23%~13.96%和10.5%~13.0% (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硝态氮分别增加了37.9%~42.7%和72.5%~107.9% (P<0.05);而且MN85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也增加了45.9%和152.5% (P<0.05),水溶性氮增加了68.9% (P<0.05)。 结论 缓控释尿素减量15%配施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氮肥减量增效措施。图1表6参40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67
摘要:
目的 研究早花基因GhPRR9在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为培养早熟棉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全基因组筛选鉴定陆地棉GhPRR亚家族成员并研究其结构和表达特征;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分析GhPRR9在不同品种、不同组织及1 d内的表达差异;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叶片中采用瞬时转化法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段克隆GhPRR9基因启动子并构建β-葡萄糖苷酶基因(GUS)植株进行染色实验;构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过表达株系,统计开花表型及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病毒诱导沉默(VIGS)实验并观察开花时间差异。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陆地棉GhPRR亚家族14个成员多数定位于细胞核,结构较为保守且主要在开花前的茎叶中集中表达。RT-qPCR分析显示:陆地棉GhPRR9表达量与品种早熟性呈正向相关,在花器官中更高,且在1 d内呈周期变化。烟草瞬时转化表明:陆地棉GhPRR9分布在细胞核。GUS染色结果显示:启动子上游500~2 000 bp内可能存在关键调控元件。拟南芥过表达株系可观察到早花。VIGS实验显示:基因沉默导致开花时间延迟。 结论 基因GhPRR9对陆地棉早花性状有正向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陆地棉生长。图5表2参55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91
摘要:
目的 以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胚性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对其悬浮细胞的生长以及悬浮培养动力学进行研究,探究香榧胚性愈伤组织对赤霉素的响应。 方法 以实验室培育的香榧胚性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细胞活力、细胞鲜质量进行悬浮培养动力学的研究,优化培养条件,并对施加外源赤霉素A3 (GA3)的愈伤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 结果 ①在培养周期内,悬浮细胞的鲜质量增长呈S型曲线,细胞活力在3 d时达最高值后平稳下降。②香榧悬浮细胞培养最佳继代周期为9~12 d,最佳接种量为30 g·L−1,培养基最佳初始pH为5.7,最佳摇床转速为110 r·min−1。③对外源GA3处理后的香榧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428个,其中上调基因236个,下调基因192个。在差异基因的GO富集分析中,GA3处理后上调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催化活性、氧化还原过程、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在KEGG代谢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木栓质生物合成等途径中。 结论 香榧胚性愈伤组织培养动力学分析能获得最佳接种时期,优化培养条件能提高其细胞增长率及抗逆性,外源GA3处理下的香榧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中,苯丙烷生物合成、木栓质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部分,且部分关键基因表达量变化可能在香榧愈伤组织生长发育、适应环境及应对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图5表1参31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45
摘要:
目的 以热固性树脂浸渍纸高压装饰层积板(HPL)的层压复合结构为基础,开展薄木-聚乙烯(PE)薄膜复合层积装饰板(WDL)制备工艺的研究,为制备性能优异的无醛复合装饰板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 PE 和重组装饰薄木为原材料,采取顺纹组坯的方式热压复合,制备5层结构的薄木-PE复合层积装饰板,并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模型优化装饰板的热压工艺参数。 结果 热压温度、热压时间对层积装饰板的浸渍剥离性能有显著影响,而热压压力对其浸渍剥离性能没有显著影响。随着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的增加,浸渍剥离长度逐渐减小。热压温度和时间、热压时间和压力对装饰板的浸渍剥离性能有显著交互作用。薄木-PE复合层积装饰板的顺纹抗拉强度主要由重组装饰薄木自身的强度和厚度决定,但在热压过程中热压温度也会影响薄木-PE复合层积装饰板的顺纹抗拉强度。结合实际生产,热压温度为160 ℃、热压时间为109 s、热压压力为1 MPa时,得到的浸渍剥离长度实际值达到 0 mm,顺纹抗拉强度达到38.2 MPa。 结论 本研究制备了新型薄木-PE复合层积装饰板,无游离甲醛释放,其耐水性达到了GB/T 17657—2022《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试验方法》中Ⅱ类浸渍剥离性能测试要求,可满足普通室内装修领域的需求,且后期饰面过程中无需再次添加胶黏剂,是HPL 的升级产品。图8表3参 27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94
摘要:
目的 对不同茄子Solanum melongena品种农艺性状及品质等指标进行分析,旨在建立适用于茄子资源的评价方法,为优质茄子资源快速筛选及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紫龙5号’‘紫龙7号’‘亮紫7号’‘浙茄7号’‘杭茄716’‘杭茄718’‘Z1’‘Z2’‘杭茄2020’等10个茄子品种为试材,测定与植株生长、果实等相关的16个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不同茄子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指标等存在差异。‘Z2’植株最高,‘紫龙7号’株幅最大,‘杭茄716’最粗。‘Z1’果实最长,‘紫龙7号’最短。‘Z1’果皮颜色最深,而‘Z3’果皮颜色最浅。‘杭茄716’果皮和果实硬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9个品种(P<0.05),而‘亮紫7号’果皮韧性最大,显著大于其他品种(P<0.05)。‘Z2’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最高,‘亮紫7号’和‘紫龙5号’果实的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最高。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7.126%。 结论 以5个主成分及单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提取主成分特征值和的比例作为权重,构建了茄子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得分最好的品种为‘亮紫7号’,最差的是‘紫龙7号’。图1表6参29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01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质量分数铅胁迫对八仙花Hydrangea macrophylla根系生长生理、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环境的影响,分析八仙花对铅胁迫的适应机制 ,为八仙花修复铅污染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50 d的温室盆栽试验,研究0(对照)、500、1 500、2 500 mg·kg−1铅胁迫对八仙花生长和铅吸收,根系氧化损伤、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和根系分泌物,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和根际铅化学形态的影响。 结果 铅胁迫抑制了八仙花生长,尤其在2 500 mg·kg−1铅处理下,八仙花生物量较对照显著降低23.7%。但八仙花对高质量分数铅有一定耐受性,八仙花通过提高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增强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铅胁迫对八仙花造成的氧化损伤;铅胁迫还提高了八仙花渗透调节物质的质量分数,其中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2 500 mg·kg−1铅处理下达到最大,脯氨酸质量分数则相反;八仙花根系可以分泌脂肪酸、胺类,维持细胞结构、消除活性氧,乙醇酸分泌的增加促进了对铅的吸收;铅胁迫下土壤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根际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2 500 mg·kg−1铅处理下达到最大,有效提高了土壤养分;随着铅质量分数的升高,根际pH降低、电导率增加,土壤铅可交换离子态、碳酸盐结合态占比最高分别达到2.03%、8.09%,提升了土壤铅的有效态成分,有利于八仙花对铅的吸收。 结论 八仙花对铅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含高质量分数铅的土壤中正常生长并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图2表4参40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58
摘要:
目的 分析海口市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参考。 方法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综合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生境质量变化率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剖析海口市生境退化度和生境质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①2000—2020年,林地是海口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各期面积占比为47.22%、55.03%、48.75%,其次是耕地;研究期内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增量为230.37 km2,主要由林地、耕地和草地转变而来。②2000—2010年,海口市生境退化度变化率为−1.77%,2010年后生境退化明显,生境退化度变化率为12.20%;研究期内海口市生境退化等级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建城区为中心,圈层递减的分布格局。③海口市生境质量总体较好,生境质量等级为优的面积占比各期均在50.00%左右,等级为差的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5.33%上升到2020年的16.83%;生境质量等级在海口市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等区域变化较大,转换频繁;研究期内海口市生境质量指数先上升后降低,整体由0.688 0下降至0.658 8。 结论 2000—2020年海口市生境质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与城市建设强度密切相关。海口市应保持生态优先,注重主城区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加强主城区外围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综合治理。图5表7参25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58
摘要:
目的 研究浙江白露山风景名胜区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掌握浙江中部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种间关系及演替特征,以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方法 以浙江省兰溪市白露山风景名胜区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建立面积为1 hm2的长期固定监测样地,采用生态位分析、方差比率法(RV)、卡方检验(\begin{document}$ \mathrm{\chi }^2 $\end{document} )、Pearson相关系数与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对群落中重要值大于1.00%的木本植物优势树种生态位与种间关系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①木荷Schima superb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乌冈栎Quercus phillyreoide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该群落建群种,其中木荷重要值(VI=27.37%)、Levins生态位宽度(BL=20.95)、Shannon生态位宽度(BS=3.11)均为最大,其余3个物种重要值均大于10.00%,平均Levins生态位宽度、平均Shannon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6.63、2.87。②木本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Oik)平均值为0.39,大多数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相对独立,种间竞争较弱,其中木荷、石栎、乌冈栎、马尾松种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平均为0.73,资源利用相似程度高。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与木荷、石栎、乌冈栎、马尾松的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平均为0.17,竞争最弱。③该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群落优势种总体联结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经\begin{document}$ \chi $\end{document} 2检验,18种主要木本植物优势种在153个种对中,仅12个种对呈显著联结(P<0.05),91.00%的种对相关性不显著;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相似,分别有71.25%、71.90%的种对相关性不显著,正负联结比均大于1,物种倾向于独立分布。 结论 该群落处于演替的中后期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在浙江中部处于演替前期和中期的常绿阔叶林的经营中,对密度较高的林分进行调控时可适度保留马尾松,在林窗、林缘处适当补植乌冈栎,以促进群落正向演替,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4表2参36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56
摘要:
目的 新绒苔Neotrichocolea bissetii为东亚特有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植物。阐明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进化地位,可为新绒苔的物种鉴定、资源保护和系统进化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野外采集的新绒苔为材料,进行DNA提取、测序和组装,分析叶绿体基因组结构、重复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并结合其余18种苔藓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关系。 结果 新绒苔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18 423 bp,包括1对反向重复区(IR,9 031 bp)、1个大单拷贝区(LSC,80 837 bp)和1个小单拷贝区(SSC,19 524 bp);包含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核糖体RNA (rRNA)和36个转移RNA (tRNA)。新绒苔叶绿体全基因组中共检测到56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大部分为AT/AT二核苷酸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其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除了少数可变区域外,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的IR边界区域非常保守。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种与囊绒苔Trichocoleopsis sacculata亲缘关系最密切,两者隶属于新绒苔科。 结论 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基因组相对保守。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新绒苔与囊绒苔聚合成同一分支结构。图5表3参32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44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疆天山中-西段蚂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以揭示新疆天山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规律。 方法 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法研究新疆天山中-西段4个垂直带的蚂蚁群落,并利用Estimate S 9.1.0进行抽样充分性检测,计算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的各指标,并应用SPSS 24.0分析蚂蚁物种多样性各指数与海拔和植被特征的相关性,如与海拔相关性显著,则同时使用线性和二项式模型进行拟合,基于拟合系数(R2)评价拟合度,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结果 在天山中-西段共采集到蚂蚁136247 头,隶属于2亚科12属29种,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黑毛蚁Lasius niger和丝光蚁Formica fusca。抽样充分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调查样地中大多数蚂蚁物种被采集到,抽样充分;4个垂直带的物种丰富度为独山子垂直带(18种)>那拉提垂直带(14种)>库车垂直带(13种)>乌拉斯台垂直带(10种)。多样性分析显示:天山中-西段蚂蚁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4个垂直带的蚂蚁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变化显著负相关(P<0.05),均匀度指数与海拔的相关显著性不尽相同,二项式和线性模型变化趋势也普遍缺乏规律,优势度指数与海拔变化相关性不显著,但各垂直带二项式模型分析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群落相似性分析发现: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166 7~0.600 0(平均为0.289 0),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蚂蚁群落间分化明显。相关分析发现:蚂蚁物种数与乔木郁闭度显著正相关(P<0.05),多样性其他指标与植被特征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 海拔显著影响该地区的蚂蚁物种多样性,同时坡向、湿度、植被等也起到重要作用。新疆天山地区在植被类型以草丛和灌丛为主,气候炎热干燥,海拔较高且温差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生态系统较脆弱,应加大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图5表5参37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59
摘要:
目的 研究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不同径级枝条的液流速率动态变化规律,探究沙柳在生长季降雨影响下响应土壤水势和气象因子的用水控制策略,旨在为理解沙生灌木在季节性干旱下的耗水特征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在库布齐沙漠沙柳国家种质资源库选择3株样树的12根枝条(包括6~8、8~10、10~12和>12 mm共4个径级),于2023年5—10月采用包裹式植物液流计连续监测沙柳液流变化,并同步监测土壤水势与降雨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逐步线性回归法分析降雨前后液流对主要气象因子和不同土层土壤水势的响应。 结果 ①生长季内,5—8月各径级沙柳液流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或“双峰”型曲线,而9—10月易出现“U”字型曲线,且液流速率起变时间逐渐推迟。②径级较小沙柳液流速率与20和40 cm土层水势显著强正相关(P<0.05),且受40 cm土层水势的直接作用较大;径级较大沙柳与60和80 cm土层水势显著强正相关(P<0.05),受80 cm土层水势直接作用较大。③当降雨量大于10 mm时,各径级沙柳液流速率呈“多峰”型曲线,且日累计液流量下降。降雨前土壤温度、饱和水汽压差、空气相对湿度和大气温度对液流变化累计贡献率达71%,降雨后10与20 cm土层水势对液流变化累计贡献率达63%。 结论 沙柳液流速率的瞬时变动和总体水平分别受气象因子和土壤供水的影响,表明季节性干旱下沙柳短期和长期液流特征对环境因子具有不同响应。图7表5参30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16
摘要:
目的 以台州地区雁荡山系和括苍山系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2类山系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差异及其成因,为了解台州地区常绿阔叶林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基于雁荡山系11个和括苍山系15个20 m×20 m森林群落样地调查结果,结合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样地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 雁荡山系森林群落共记录乔木67种,隶属31科46属,括苍山系森林群落共记录乔木89种,隶属38科62属。2类山系森林群落重要值≥1%的共有物种有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窄基红褐柃Eurya rubiginosa、青冈栎Quercu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隔药柃Eurya muricata和白花龙Styrax faberi。括苍山系森林群落中木荷重要值为27.37%,比雁荡山系高16.80%。雁荡山系森林群落Shannon-Wiener、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括苍山系(P<0.05)。2类山系森林群落物种总个体径级结构呈倒J型。全氮、岩石裸露率、pH、土壤全碳和土壤电导率是影响2类山系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素。 结论 2类山系森林群落具有相似优势物种,雁荡山系森林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括苍山系。2类山系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异是括苍山系森林群落的木荷重要值明显高于雁荡山系。图3表3参42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01
摘要:
目的 解译典型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碳的积累特征,探明马尾松林的固碳机制和固碳潜力。 方法 在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姥山林场内,选取坡度、海拔基本一致的4个不同造林年限(分别为8、12、22、38 a)的马尾松人工林样地,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冗余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不同造林年限的马尾松林碳密度特征以及影响马尾松林碳密度的主要因素。 结果 马尾松林总生物量在38 a(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显著大于中幼林的生物量(P<0.05);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在造林年限为22 a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74和5.24 t·hm−2。不同造林年限的乔木层碳密度随造林年限增加而增加,在38 a(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176.36 t·hm−2。不同造林年限马尾松林的土壤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0~10和10~30 cm土层均在38 a(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8.60和57.13 t·hm−2。冗余分析显示: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坡向为马尾松林碳密度的主要贡献因子,分别解释了各组分碳密度的28.70%、27.00%、9.90%,对整体土壤和植被碳的固定至关重要。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容重、植被密度、全钾质量分数对马尾松林碳密度具有重要影响。 结论 马尾松林碳密度在很大程度上与造林年限有关,其中成熟阶段的马尾松林固碳能力最强。此外,环境因子和土壤养分状况对马尾松林固碳潜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图4表5参44
2024, 41(6): 1105-111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74
摘要:
目的 树木茎干木质部生长动态被认为是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指标之一,因此明确木质部年内形成过程对于阐明树木与气候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利用微树芯技术,对茎干周期性采样(7~10 d),通过切片观察河南洛阳市4种环孔材树种楸树Catalpa bunge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和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的木质部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并利用Gompertz模型对测量的木质部径向生长累积量进行拟合。 结果 ①4个树种形成层活动时间集中在3月上旬至10中旬,其中楸树最短,为(189.0±14.6) d,樟树最长,为(216.0±17.4) d。②4个树种木质部形成动态相似,均呈S型生长曲线,在11月初完成径向生长,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5月中旬。但不同树种的年内径向生长量差异较大,其中白蜡最短,为(5 807.0±2 192.9) μm,楸树最长,为(8 276.0±1 744.2) μm。③气温可能是影响本地区树木径向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气温和地表温度与树木径向生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降水量只与樟树生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可能是因为樟树的导管直径与导管面积均最小,对水分条件较敏感。 结论 洛阳市4个树种的径向生长都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且半环孔材樟树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要强于其他3个环孔材树种。图5表4参52
2024, 41(6): 1114-112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53
摘要:
目的 全球气温上升和降水格局变化导致的频繁干旱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植物干旱前后水分利用和适应的机制至关重要。 方法 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降水量梯度和2个降水间隔的双因素控制试验,研究杉木幼苗不同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相关组分质量分数对降水量和降水间隔变化的响应。 结果 随着降水量减少,杉木幼苗的NSC质量分数在吸收根、运输根、枝条和叶中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枝干中则持续下降,杉木幼苗通过增加运输根、吸收根、叶和枝条的NSC质量分数,同时将吸收根的淀粉水解转化成可溶性糖,来调节细胞内的水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运输根和枝干中均呈持续减少的趋势,在吸收根、叶和枝条中先增加后减少;淀粉质量分数在所有器官中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降水量过少时,杉木幼苗会消耗体内的NSC,优先供给吸收根的生存需求,导致运输根、枝条和枝干的NSC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延长降水间隔,杉木幼苗叶和运输根的NSC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叶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运输根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 结论 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当地多年旱季月平均降水量的50%以上,可提高杉木人工林在降水格局变化下的存活率,降水量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延长浇水间隔。图3表1参51
2024, 41(6): 1124-113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80
摘要:
目的 分析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随林龄的变化特征,为精准评估中国桉树产业碳储量及碳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方法 以雷州半岛尾巨桉E.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收获法测定1、2、3、6、10 年生的57株尾巨桉各器官的生物量,并利用胸径(DBH)、树高(H)和胸径-树高(DBH 2 H和DBHH)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不加入林龄变量与加入林龄变量的各器官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模型,进而筛选最优模型。 结果 尾巨桉各器官的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大而增大,但各器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林龄变化的特征并不相同,其中干生物量占比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由1年生的45.21%增长至10年生的68.25%;枝和叶的生物量占比则随林龄的增大而减小,分别由1年生的19.43%和16.31%减少至10年生的10.51%和2.91%;根生物量占比随林龄先增大后减小,由1年生的19.05%增长至3年生的25.21%后,逐渐下降到10年生的18.33%。尾巨桉的根冠比为0.16~0.39。在各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选择上,以DBH为自变量且未加入林龄变量的模型对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预测优于其他模型;以DBH 2 H为自变量且加入林龄变量的模型对叶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的预测最佳;以DBH、H和林龄3个变量为自变量的模型对枝生物量的预测最佳;在对干生物量的预测精度对比中,以DBHH与以DBH 2 H+林龄为自变量的预测模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均能较好地预测干生物量。 结论 林龄对尾巨桉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影响较大,加入了林龄的异速生长模型对桉树人工林枝、叶和地上生物量的预测精度显著改善。图2表4参45
2024, 41(6): 1134-114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48
摘要:
目的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的普遍退化严重威胁着干旱区绿洲的生态安全,因此,摸清胡杨林的健康状况,对胡杨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为研究对象,在对区域内68个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森林生产力、森林群落结构和生境因子指标等方面选取了17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构建适用于该区域胡杨林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计算森林健康指数,综合评价该地区胡杨林的健康状况。 结果 ①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整体森林健康状况较差,有29.4%处于不健康状态,33.8%处于中健康状态,30.9%处于亚健康状态,5.9%处于健康状态。地下水埋深、全氮、郁闭度、Simpson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是影响森林健康程度的主要因子。②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中,深地下水埋深森林健康指数显著低于浅地下水埋深和中地下水埋深(P<0.05),森林健康水平相对较低。浅地下水埋深森林健康水平相对较高。整体来看,不同地下水埋深森林健康指数:浅地下水埋深(0.65)>中地下水埋深(0.45)>深地下水埋深(0)。③在达里雅布依绿洲不同区域胡杨林中,北部胡杨林的森林健康指数显著低于中部和南部,显示出较低的健康水平,南部森林健康水平相对较高。从北部、中部到南部,森林健康指数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各区域森林健康指数:南部(0.61)>中部(0.58)>北部(−0.01)。 结论 达里雅布依绿洲整体胡杨林健康水平较差,地下水位越浅,胡杨健康指数就越高,不同区域中,从南部、中部到北部胡杨林健康指数呈现降低趋势。图2表2参29
2024, 41(6): 1142-114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70
摘要:
目的 目前区域野猪Sus scrofa科学防控的难点在于难以达到精细化防控的水平,特别是以县域为基础的行政单元防控策略制定时,大多缺乏案例和实践经验,亟待从理论、实践到方法应用的示范性监测和评估。 方法 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在浙江省龙游县境内,以红外相机获取的1 308张野猪独立有效照片为材料,采用随机相遇模型对野猪种群密度进行估算,并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野猪种群在当地的活动节律。 结果 龙游县野猪种群的密度为0.957~1.291头·km−2;结合适宜栖息地面积推算,县内野猪的总数量为417~563头,分布规律整体呈现南部山区>北部山区>中部地区。在栖息地选择上,野猪种群喜好在针叶林(物种相对多度指数IRA=38.45%)、针阔混交林生境(IRA=24.39%),以及当地1 100~1 3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段(IRA=57.25%)活动。春冬季日活动节律基本相似,呈现单峰型;夏季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主要峰值出现在日出日落前后;秋季日活动节律无明显起伏;四季均在17:00呈现较大的种群密度。种群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季节性迁移行为(P<0.01)。 结论 龙游县野猪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时活动节律受海拔、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将为龙游县野猪防控政策的提出和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县域野猪密度的估计和活动节律研究提供参考案例。图2表4参29
2024, 41(6): 1150-115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82
摘要:
目的 探究奇异核桃Juglans hindsii × J. regia JrDHN过表达株系在干旱过程中体内的生理与分子响应及其分子机制,为培育核桃J. regia抗旱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生长健壮的过表达JrDHN核桃苗(JrDHN1、2、3)进行不同时间的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处理,野生型奇异核桃苗(WT)为对照。从核桃苗的表型、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含量等多方面观察过表达JrDHN株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通过荧光定量PCR (qPCR)对体内的抗旱相关基因MYB、ADH、CAM做了表达量分析。 结果 阳性植株经qPCR验证,证实JrDHN基因在核桃苗中过表达,在JrDHN1、2、3中的表达量分别为WT的2.55、1.72、1.49倍;干旱处理0~28 d下过表达株系的表型均优于WT,干旱处理14 d时,JrDHN过表达株系的气孔开度比均显著低于WT;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14 d时达到最大值,其中JrDHN1的过氧化酶活性均高于WT,SOD及POD差异极显著(P<0.01),CAT活性差异显著(P<0.05);干旱处理28 d时叶绿素质量分数达到最小值,此时JrDHN过表达株系叶绿素极显著高于WT (P<0.01);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在28 d时达到最大值,JrDHN1 的MDA、H2O2和O2·−含量均极显著低于WT;抗旱相关基因MYB、ADH、CAM的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4 d时,MYB、ADH、CA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WT (P<0.05)。 结论 JrDHN过表达转基因核桃苗在PEG模拟干旱胁迫下的表型、光合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均强于WT,JrDHN在模拟干旱胁迫下可以有效提升抗氧化酶系统活力,清除活性氧,减少细胞受到的损伤,从而提高植株的抗旱性。图8表1参34
2024, 41(6): 1160-116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95
摘要:
目的 转座子(TE)是真核细胞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基因组超过63%时,易受胁迫诱导激活。分析非生物胁迫下,来源于转座子的不确定编码潜力转录本(TUCP)的表达模式,为转座子参与毛竹抗逆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手段,在低温、高温、高盐、紫外照射等4种胁迫处理下,研究毛竹TE-TUCPs及转座子邻近基因的转录特性和转录模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验证转录组来源的TE-TUCPs差异表达数据的可靠性。 结果 在毛竹4个胁迫处理转录本中,共鉴定出57 627个TE-TUCPs。TE-TUCPs应对不同非生物胁迫表现出特异性表达模式。高温、高盐、紫外照射处理可以促进具有转录活性的TE-TUCPs附近基因差异表达,但是低温会抑制具有转录活性的TE-TUCPs附近基因差异表达。 结论 TE-TUCPs主要来源于Ty1/Copia和Ty3/Gypsy超家族。基因的表达潜能与近距离的TE-TUCPs表达潜能互相抑制。TE-TUCPs转录情况会受到非生物胁迫作用来调控附近基因的表达以适应胁迫影响。图7表2参44
2024, 41(6): 1170-117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603
摘要:
目的 研究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杂交子代种仁油脂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杂交育种中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 方法 以普通油茶5个优良无性系为亲本进行5×5全双列杂交(无自交),测定20个杂交子代家系的种仁含油率和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分析性状间的相关性,明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解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 结果 20个家系的种仁含油率为252.30~537.08 mg·g−1,木质素质量分数为49.64~222.20 mg·g−1,纤维素质量分数为42.11~130.43 mg·g−1,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为3.72~111.96 mg·g−1。种仁含油率以及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在20个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4个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含油率与木质素质量分数相关性系数最高,为−0.47。除木质素质量分数的特殊配合力和含油率的反交效应外,亲本在4个性状中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均差异极显著(P<0.01)。种仁含油率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且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木质素质量分数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纤维素质量分数则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4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为7.86%~14.03%,狭义遗传力为0~14.03%,均受到较强的环境效应影响。 结论 根据配合力分析结果,筛选出2个普通油茶优良亲本‘长林4号’和‘长林40号’,2个优良组合‘长林40号’ב长林95号’和‘长林4号’ב长林53号’。表8参35
2024, 41(6): 1180-118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26
摘要:
目的 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植物类黄酮合成的关键酶。研究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RcF3H基因与类黄酮代谢的关系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可为进一步探究RcF3H在掌叶覆盆子类黄酮物质积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在掌叶覆盆子中克隆RcF3H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理化性质、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检测RcF3H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果实生长时期以及在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下的表达水平。 结果 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2-ODD)家族基因RcF3H位于第一条染色体,片段长度为1 098 bp,由1个外显子构成,共编码了365个氨基酸。RcF3H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亚细胞预测定位在细胞质上。RcF3H蛋白的二、三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与插田泡Rubus coreanus及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等双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最近。RcF3H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功能集中于响应激素和应对胁迫等方面。RcF3H基因在掌叶覆盆子果实中表达量较高,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RcF3H基因表达变化与类黄酮物质在掌叶覆盆子果实中积累规律一致,并在100 μmol·L−1 MeJA处理下表达量上升。 结论 RcF3H 响应外源MeJA刺激,并可能作为掌叶覆盆子类黄酮生物合成的正向调节因子,影响类黄酮的积累。图8表2参28
2024, 41(6): 1189-120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64
摘要:
目的 研究遭受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危害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分布特征,揭示采伐后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为有机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方法 2023年3—6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与临安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调查法,以未遭受危害的马尾松林为对照(ck),设置4种植被恢复类型:中度采伐恢复5 a (ML5)、中度采伐恢复15 a (ML15)、重度采伐恢复5 a (HL5)和重度采伐恢复15 a (HL15),比较不同采伐强度采伐后自然恢复下马尾松次生林各土层(0~10、10~20、20~40 cm)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究其机制。 结果 ①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且随着土层加深其质量分数相应降低, ML15的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为33.53 g·kg−1, ck的20~40 cm土层中水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低,为136.55 mg·kg−1。②相同采伐强度下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为随着其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提高,其中各土层间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最大,15 a的各土层高于5 a各土层的2.6倍以上;③ML15的0~10 cm土层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 (P<0.05);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及其与硝态氮、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中度采伐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随自然恢复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增加,适度采伐马尾松纯林并让其自然恢复可促进土壤碳库积累。图3表3参46
2024, 41(6): 1201-121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85
摘要:
目的 探讨间伐后不同恢复时间下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该地区抚育间伐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为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及合理的生态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松栎混交林间伐后不同恢复时间(5、13 a)的表层土壤(0~10 cm)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进行测定,并计算各处理样地酶化学计量比和酶矢量,以未间伐为对照。 结果 ①间伐后土壤pH提高,恢复13 a时土壤全磷、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效氮质量分数降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恢复5 a时显著下降(P<0.05),在13 a时逐渐恢复至间伐前水平。②间伐恢复显著降低了β-木糖苷酶、氮获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提高了β-葡糖苷酶活性;酚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间伐恢复初期(5 a)表现为降低趋势, 13 a时恢复到间伐前水平。③间伐恢复13 a时土壤碳获取酶/氮获取酶比值(EC/N)、土壤碳获取酶/磷获取酶比值(EC/P)和酶矢量长度显著提高(P<0.05),间伐恢复5 a时EC/P和土壤氮获取酶/磷获取酶比值(EN/P)显著提高,同时酶矢量角度也显著降低(P<0.05)。 结论 随间伐恢复时间延长,土壤养分、有机碳和氧化酶活性呈现逐渐恢复的趋势;pH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矢量变化的关键因子。间伐导致土壤微生物在初期恢复阶段的磷限制有所缓解,后期并未改变受碳、磷共同限制的状况。图3表4参41
2024, 41(6): 1211-122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571
摘要:
目的 探讨林分密度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油松人工林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持续稳定发挥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以山西省临汾市吉县蔡家川流域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木法测算不同密度条件下单株生物量及林分生物量,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林分密度对油松林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冗余分析(RDA)及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定油松林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的单株生物量和林分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且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单株生物量逐渐减少,林分总生物量在密度1 750 株·hm−2时具有峰值;②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其中土壤孔隙度在林分密度1750 株· hm−2时最大,达52.38%,林地土壤含水量在林分密度2 750 株· hm−2时最高,达13.84%,土壤肥力状况则在林分密度1750 株·hm−2时最佳;③通过冗余分析及斯皮尔曼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总孔隙度、有机碳和速效磷与林分总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地下生物量受到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影响(P<0.05)。 结论 以固碳释氧和维持最大生产力为目的,以及以提高土壤碳汇能力和改良肥力为目的的油松林,林分密度建议维持在1 750 株·hm−2左右的油松林;以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蓄水性能为目的的油松林,林分密度建议维持在1 750~2 750 株·hm−2。图4表5参40
2024, 41(6): 1222-123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71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始及铁改性生物质炭对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中养分及砷(As)、铅(Pb)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方法 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2%的原始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生物质炭(FMB)和聚合硫酸铁改性细叶榕生物质炭(Fe-FMB)与受砷铅复合污染土壤混合,以未施加生物质炭的土壤作为对照,进行水稻Oryza sativa盆栽试验,测定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各器官和土壤中As和Pb的质量分数。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Fe-FMB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磷(P)、硅(Si)等养分的有效性(P<0.05),显著改变了土壤中硅(Si)的形态分布,主要增加了无定型硅(增加25.2%)和铁锰氧化态硅质量分数(增加11.1%)。Fe-FMB对于土壤和水稻稻谷中As的钝化效果更为显著(P<0.05);而FMB在钝化土壤Pb方面表现更佳,对Pb有效性最高降低了24.9%。此外,Fe-FMB还显著提升了土壤中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0.05),增幅分别达121.1%、99.1%及33.2%。Pearson’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pH及土壤As有效性显著相关(P<0.05),说明施用生物质炭可通过调节土壤pH及As有效性来影响土壤酶活性。 结论 原始细叶榕生物质炭适用于修复单一Pb污染土壤。相比之下,铁改性生物质炭在修复砷铅复合污染土壤方面展现出更好的应用前景。图8表2参36
2024, 41(6): 1233-124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12
摘要:
目的 综合评价生态沟渠在农业面源污染过程阻断中的作用,科学评估生态沟渠各环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方法 选取浙江省桐庐、临安、建德、东阳、义乌、诸暨已建成的6条生态沟渠进行水质监测,计算生态沟渠对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总氮、铵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并分析了沟渠建设内容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去除影响。 结果 6条沟渠的总氮、铵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8.31%、38.74%、13.49%、23.97%,其中对铵态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义乌沟渠、桐庐沟渠通过建造生态边坡增加了边坡粗糙度,并依靠较窄的沟渠宽度增加了水流与边坡接触面积,延长了水流停留时间,对总氮、铵态氮表现出较高的去除效果,并与进水负荷呈线性关系(P<0.05)。诸暨沟渠植物密度高,表现出较好的总磷去除效果。同时,反硝化除磷装置数量对总氮、铵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是生态沟渠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因素。 结论 在浙江省生态沟渠中,建设生态边坡,增设反硝化除磷装置,增大植物密度均可强化生态沟渠的水质净化作用。图4表2参34
2024, 41(6): 1242-125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17
摘要:
目的 分析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鳞茎中氮、磷、钾质量分数及积累量的年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干物质及各生物碱积累的影响,为湖北贝母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境内种植的湖北贝母为材料,在磷肥(五氧化二磷)、钾肥(氧化钾)用量均为102.4和86.4 kg·hm−2的条件下,设置4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N0)、氮肥用量为58.0 kg·hm−2(N1)、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N2)、氮肥用量为174.0 kg·hm−2(N3),分别于苗期、花期、收获期取样,测定不同生育期湖北贝母鳞茎中氮、磷、钾及各生物碱质量分数。 结果 随氮肥用量增加,单株湖北贝母鳞茎的干物质,鳞茎中氮、磷、钾及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贝母辛的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且均在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达到峰值。随氮肥用量增加,湖北贝母苗期鳞茎中钾磷比小于3.4,花期及收获期贝母鳞茎中钾磷比均大于3.4;整个生育期内湖北贝母鳞茎中氮磷比小于14.0,氮钾比小于2.1。苗期及收获期,湖北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质量分数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花期湖北贝母鳞茎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质量分数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湖北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贝母辛积累量的峰值分别为56.50、4.20、12.73、1.66、3.68 mg·株−1。相同氮肥用量时,随生育期延长,除贝母辛外,其余各生物碱质量分数均为收获期最高,花期最低。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花期至收获期鳞茎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积累速率降低。苗期至花期,湖北贝母鳞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花期至收获期鳞茎中总生物碱的积累能力较强。 结论 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过量施用氮肥不利于鳞茎干物质及各生物碱的积累。湖北贝母在不同物候期鳞茎干物质及生物碱的积累是动态的过程,营养生长期以产量提升为主,生殖生长阶段以生物碱积累为主。图4表2参28
2024, 41(6): 1252-126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93
摘要:
目的 明晰种植密度、施肥以及杂草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长的影响,可为麦田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选取小麦及小麦田优势杂草野燕麦Avena fatua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种植密度(4、8、12和16株·盆−1)、不同种植比例(小麦与杂草种植比例为25%∶75%、50%∶50%、75%∶25%、100%∶0)和施肥的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生物量、株高、叶片和根性状的变化。 结果 ①无论在单播还是混播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和小麦种植比例的增大,单株小麦的生物量显著减小(P<0.05),即存在着负密度制约效应;②在单播条件下,施肥显著增大了单株小麦的生物量和叶面积(P<0.05);在混播条件下,施肥有增加单株小麦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的趋势,且该结果不具有杂草依赖性;③种植密度、比例和施肥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小麦根长和根表面积,而对其余性状作用较小。 结论 在单播系统中施肥提高了小麦的地上性状,而在混播系统中施肥则促进了小麦地下性状的增长;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种植密度对小麦的负面密度依赖效应均一致。表明农田管理策略的成效受到与杂草共存关系的影响。图4表1参38
2024, 41(6): 1261-127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56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梅Prunus mume干花品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为实际干燥加工中保持梅花的品质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热风干燥法、微波干燥法、复合干燥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对8个梅花品种‘东方朱砂’‘Dongfang Zhusha’、‘骨红朱砂’‘Guhong Zhusha’、‘晓红宫粉’‘Xiaohong Gongfen’、‘粉皮宫粉’‘Fenpi Gongfen’、‘粉台玉蝶’‘Fentai Yudie’、‘月光玉蝶’‘Yueguang Yudie’、‘久观绿萼’‘Jiuguang Lve’、‘素玉绿萼’‘Suyu Lve’的鲜花进行干燥,以色差值、抗氧化能力、总黄酮质量分数等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梅花品质的影响,运用熵权-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计算综合评分,并用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验证评价模型,得到最优的干燥方法。 结果 4种干燥方法中,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梅花色差值与收缩率最小,分别小于33.09、28.7%,且样品总黄酮、花青素、总绿原酸质量分数最高。真空冷冻干燥法与复合干燥法处理材料的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挥发性成分在复合干燥后保留率最高,大于50%。综合评分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真空冷冻干燥组、复合干燥组、热风干燥组、微波干燥组。 结论 4种干燥方法中真空冷冻干燥法后有效成分质量分数最高,其次为复合干燥法。真空冷冻干燥与复合干燥后梅花品质较佳,可用于梅花精品加工与干花批量生产。图8表6参29
2024, 41(6): 1274-128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43
摘要:
目的 以乳清蛋白(WPI)和海藻酸二醛(ADA)为原料制备WPI-ADA共聚物微胶囊,研究WPI和AD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微胶囊中姜黄素控释效果的影响,为开发姜黄素的包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湿热法制备WPI-ADA共聚物,利用接枝度、褐变程度和红外光谱分析探究WPI和AD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同比例共聚物对乳液粒径、电位、流变性、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理化特性的影响,以及共聚物对微胶囊中姜黄素的释放特性的影响。 结果 制备微胶囊最佳的WPI和ADA质量比为1∶3。接枝度、褐变强度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共轭物的形成。在共价结合作用的驱动下,WPI-ADA乳液粒径从415.4 nm减小到325.9 nm,微胶囊包埋率从83.9%增加到95.4%。此外,WPI-ADA共聚物微胶囊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表明,WPI-ADA共聚物微胶囊对姜黄素表现出缓释行为,且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达到最大释放量的时间由12 h延长至24 h。 结论 在共价相互作用下,WPI-ADA共聚物能够改善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和姜黄素的释放特性,可用于修饰微胶囊体系和疏水性活性物质的递送。图8表1参27
2024, 41(6): 1283-129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69
摘要:
目的 研究快速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苏南水网地区绿色空间面临景观破碎化、生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及其引起的景观生态风险。 方法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2000—2020年昆山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依据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转移变化特征划定绿色空间管控分区。 结果 ①2000—2020年,昆山市绿色空间总面积呈持续缩减态势,其中耕地面积下降明显,共减少20 203.11 hm2,占比下降21.70%;水域面积先小幅增加后持续减少,总体减少3 813.66 hm2;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较小,维持相对平稳。绿色空间用地类型间面积转移矩阵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反映出绿色空间受人工建设干扰程度不断增强。②研究期间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发生一定变化,主要表现为低风险等级向更高一级转变。高、较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8.10%、6.61%,较低、低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缩减了8.25%和9.73%。③依据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转移变化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重点修复区、协调缓冲区和优化利用区3类管控分区。 结论 研究期间昆山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绿色空间用地类型转变与景观生态风险具有关联性,反映出绿色空间在人为建设活动扰动下生态压力不断增加。基于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提出绿色空间分区调控策略。图4表5参28
2024, 41(6): 1293-130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610
摘要:
目的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研究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并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可为区域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 基于延安市2001—2020年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探讨了NDVI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结果 ①2001—2020年,延安市NDVI年均值为0.69,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呈“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格局。②不同尺度上气温和降水对NDVI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年尺度上,NDVI受降水的影响大于气温;季节尺度上,春季NDVI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夏季降水对NDVI的影响较大,秋、冬季大部分区域NDVI与气温、降水相关性不显著。③延安市NDVI整体呈现改善趋势,明显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83.27%。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面积占比为91.26%,两者对植被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7.81%和82.19%。 结论 延安市植被整体呈向好态势,相较于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驱动作用更强。图7表3参28
2024, 41(6): 1303-131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97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明确非木质林产品等物质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路径。 方法 基于2022年浙江省7个县(市) 811份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以及区域公用品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结果 相对“市场+农户”的市场交易模式,“合作社+农户”的横向合作模式和“公司+农户”的纵向协作模式均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验证表明:区域公用品牌在产业组织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经营规模小、采用互联网销售农户的非木质林产品溢价效果更显著。 结论 产业组织能够通过促进农户加入区域公用品牌,从而推动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据此,提出在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的同时,需要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优化销售渠道等政策启示。表6参35
2024, 41(6): 1313-132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87
摘要: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来提升其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密集的植物群落中,由于上层植被的遮盖,下层植物所获得的光能较少,所以下层植物需要竞争更多光能来维持生长。植物有2种对策获取更多光能,即避荫反应和耐荫反应。目前,对避荫反应的研究较为透彻,但对耐荫反应还缺乏深入研究。综述了荫蔽环境下阳生植物通过伸长下胚轴、叶柄与茎等生理形态改变来适应较低光照水平,同时阴生植物通过展现出促进碳的获得能力、具有较低的表型可塑性和提高对胁迫的抗逆能力等耐荫特征来应对有限的光照条件。结合阳生植物通过激素与光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来响应弱光环境的避荫反应机制,探讨了在荫蔽环境下阴生植物一方面通过激活拮抗因子抑制避荫反应,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耐荫反应基因转录活性来增强弱光适应性的耐荫反应机制,为不同植物响应弱光环境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提高植物光能利用效率、培育高光效优良作物品种及构建高效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有效途径。图3参61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来提升其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密集的植物群落中,由于上层植被的遮盖,下层植物所获得的光能较少,所以下层植物需要竞争更多光能来维持生长。植物有2种对策获取更多光能,即避荫反应和耐荫反应。目前,对避荫反应的研究较为透彻,但对耐荫反应还缺乏深入研究。综述了荫蔽环境下阳生植物通过伸长下胚轴、叶柄与茎等生理形态改变来适应较低光照水平,同时阴生植物通过展现出促进碳的获得能力、具有较低的表型可塑性和提高对胁迫的抗逆能力等耐荫特征来应对有限的光照条件。结合阳生植物通过激素与光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来响应弱光环境的避荫反应机制,探讨了在荫蔽环境下阴生植物一方面通过激活拮抗因子抑制避荫反应,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耐荫反应基因转录活性来增强弱光适应性的耐荫反应机制,为不同植物响应弱光环境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提高植物光能利用效率、培育高光效优良作物品种及构建高效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有效途径。图3参61
下载排行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