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本栏目内容尚未正式出版,未经编辑部许可,不得转载。
濒危植物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位置分析
朱梦飞, 胡迎峰, 师雪芹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56
[摘要](0) [HTML](0) [PDF](0)
摘要:
  目的  新绒苔Neotrichocolea bissetii为东亚特有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植物。阐明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系统进化地位,可为新绒苔的物种鉴定、资源保护和系统进化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野外采集的新绒苔为材料,进行DNA提取、测序和组装,分析叶绿体基因组结构、重复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并结合其余18种苔藓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发育关系。  结果  新绒苔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18 423 bp,包括1对反向重复区(IR,9 031 bp)、1个大单拷贝区(LSC,80 837 bp)和1个小单拷贝区(SSC,19 524 bp);包含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核糖体RNA (rRNA)和36个转移RNA (tRNA)。新绒苔叶绿体全基因组中共检测到56个简单重复序列(SSR),大部分为AT/AT二核苷酸序列。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其密码子偏好以A/U结尾。除了少数可变区域外,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的IR边界区域非常保守。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种与囊绒苔Trichocoleopsis sacculata亲缘关系最密切,两者隶属于新绒苔科。  结论  新绒苔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基因组相对保守。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新绒苔与囊绒苔聚合成同一分支结构。图5表3参32
新疆天山中-西段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
农正国, 熊忠平, 徐正会, 王戌勃, 刘霞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44
[摘要](14) [HTML](4) [PDF](0)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疆天山中-西段蚂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以揭示新疆天山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规律。  方法  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法研究新疆天山中-西段4个垂直带的蚂蚁群落,并利用Estimate S 9.1.0进行抽样充分性检测,计算不同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的各指标,并应用SPSS 24.0分析蚂蚁物种多样性各指数与海拔和植被特征的相关性,如与海拔相关性显著,则同时使用线性和二项式模型进行拟合,基于拟合系数(R2)评价拟合度,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结果  在天山中-西段共采集到蚂蚁136247头,隶属于2亚科12属29种,优势种为草地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黑毛蚁Lasius niger和丝光蚁Formica fusca。抽样充分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调查样地中大多数蚂蚁物种被采集到,抽样充分;4个垂直带的物种丰富度为独山子垂直带(18种)>那拉提垂直带(14种)>库车垂直带(13种)>乌拉斯台垂直带(10种)。多样性分析显示:天山中-西段蚂蚁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4个垂直带的蚂蚁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变化显著负相关(P<0.05),均匀度指数与海拔的相关显著性不尽相同,二项式和线性模型变化趋势也普遍缺乏规律,优势度指数与海拔变化相关性不显著,但各垂直带二项式模型分析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群落相似性分析发现: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166 7~0.600 0(平均为0.289 0),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蚂蚁群落间分化明显。相关分析发现:蚂蚁物种数与乔木郁闭度显著正相关(P<0.05),多样性其他指标与植被特征相关性不显著。  结论  海拔显著影响该地区的蚂蚁物种多样性,同时坡向、湿度、植被等也起到重要作用。新疆天山地区在植被类型以草丛和灌丛为主,气候炎热干燥,海拔较高且温差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生态系统较脆弱,应加大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图5表5参37
沙柳人工林液流速率对土壤供水状况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孙凯, 刘文娟, 裴志永, 张世纪, 朱心宇, 陈宏伟, 杨建军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59
[摘要](17) [HTML](3) [PDF](0)
摘要:
  目的  研究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不同径级枝条的液流速率动态变化规律,探究沙柳在生长季降雨影响下响应土壤水势和气象因子的用水控制策略,旨在为理解沙生灌木在季节性干旱下的耗水特征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在库布齐沙漠沙柳国家种质资源库选择3株样树的12根枝条(包括6~8、8~10、10~12和>12 mm共4个径级),于2023年5—10月采用包裹式植物液流计连续监测沙柳液流变化,并同步监测土壤水势与降雨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气象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逐步线性回归法分析降雨前后液流对主要气象因子和不同土层土壤水势的响应。  结果  ①生长季内,5—8月各径级沙柳液流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或“双峰”型曲线,而9—10月易出现“U”字型曲线,且液流速率起变时间逐渐推迟。②径级较小沙柳液流速率与20和40 cm土层水势显著强正相关(P<0.05),且受40 cm土层水势的直接作用较大;径级较大沙柳与60和80 cm土层水势显著强正相关(P<0.05),受80 cm土层水势直接作用较大。③当降雨量大于10 mm时,各径级沙柳液流速率呈“多峰”型曲线,且日累计液流量下降。降雨前土壤温度、饱和水汽压差、空气相对湿度和大气温度对液流变化累计贡献率达71%,降雨后10与20 cm土层水势对液流变化累计贡献率达63%。  结论  沙柳液流速率的瞬时变动和总体水平分别受气象因子和土壤供水的影响,表明季节性干旱下沙柳短期和长期液流特征对环境因子具有不同响应。图7表5参30
台州地区雁荡山系和括苍山系森林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分析
沈伟康, 吴江, 官凯程, 杨佰润, 洪旭杰, 王江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16
[摘要](20) [HTML](3) [PDF](2)
摘要:
  目的  以台州地区雁荡山系和括苍山系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2类山系森林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差异及其成因,为了解台州地区常绿阔叶林变化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基于雁荡山系11个和括苍山系15个20 m×20 m森林群落样地调查结果,结合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样地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  雁荡山系森林群落共记录乔木67种,隶属31科46属,括苍山系森林群落共记录乔木89种,隶属38科62属。2类山系森林群落重要值≥1%的共有物种有木荷Schima super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窄基红褐柃Eurya rubiginosa、青冈栎Quercu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隔药柃Eurya muricata和白花龙Styrax faberi。括苍山系森林群落中木荷重要值为27.37%,比雁荡山系高16.80%。雁荡山系森林群落Shannon-Wiener、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括苍山系(P<0.05)。2类山系森林群落物种总个体径级结构呈倒J型。全氮、岩石裸露率、pH、土壤全碳和土壤电导率是影响2类山系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因素。  结论  2类山系森林群落具有相似优势物种,雁荡山系森林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括苍山系。2类山系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异是括苍山系森林群落的木荷重要值明显高于雁荡山系。图3表3参42
不同造林年限马尾松林碳密度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冰怡, 张勇, 吴翠蓉, 王增, 傅伟军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01
[摘要](61) [HTML](9) [PDF](5)
摘要:
  目的  解译典型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碳的积累特征,探明马尾松林的固碳机制和固碳潜力。  方法  在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姥山林场内,选取坡度、海拔基本一致的4个不同造林年限(分别为8、12、22、38 a)的马尾松人工林样地,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冗余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不同造林年限的马尾松林碳密度特征以及影响马尾松林碳密度的主要因素。  结果  马尾松林总生物量在38 a(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显著大于中幼林的生物量(P<0.05);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在造林年限为22 a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74和5.24 t·hm−2。不同造林年限的乔木层碳密度随造林年限增加而增加,在38 a(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176.36 t·hm−2。不同造林年限马尾松林的土壤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0~10和10~30 cm土层均在38 a(成熟林)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8.60和57.13 t·hm−2。冗余分析显示: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坡向为马尾松林碳密度的主要贡献因子,分别解释了各组分碳密度的28.70%、27.00%、9.90%,对整体土壤和植被碳的固定至关重要。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容重、植被密度、全钾质量分数对马尾松林碳密度具有重要影响。  结论  马尾松林碳密度在很大程度上与造林年限有关,其中成熟阶段的马尾松林固碳能力最强。此外,环境因子和土壤养分状况对马尾松林固碳潜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图4表5参44
不同菌株对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释放的影响
杨盼, 罗玉博, 杨姣, 袁思, 李建武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81
[摘要](26) [HTML](7) [PDF](2)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2种微生物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释放的影响,探究微生物在玄武岩风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微生物促进玄武岩风化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用不同微生物菌株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开展玄武岩的生物风化模拟试验;通过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元素溶解量和速率等)和矿物分析方法(物质组成等),研究微生物对玄武岩中硅(Si)、钙(Ca)、铝(Al)、铁(Fe)和镁(Mg)释放量、释放速率以及释放能力的影响,并探讨释放机制。  结果  胶质芽孢杆菌和棘孢木霉对玄武岩的风化和元素溶解产生了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真菌和细菌体系溶液pH分别降低1.46和0.88个单位;与对照相比,真菌作用下玄武岩中Si、Ca、Al、Fe和Mg元素释放量增加10.2、2.6、8.2、92.9和9.9倍,细菌作用下增加2.7、1.2、1.7、19.7和3.2倍;真菌和细菌作用下,玄武岩中元素的释放能力顺序基本相同,从大到小依次为Ca、Mg、Fe、Si、Al;微生物主要通过分泌有机酸创造酸性环境或通过络合作用促进玄武岩的风化和提高元素溶解速率。  结论  微生物能够有效提高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释放量和速率,而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棘孢木霉处理下玄武岩风化过程中元素的释放量和速率高于胶质芽孢杆菌处理,说明真菌对于加速玄武岩风化具有更有效作用。图6参41
郑州市13种常绿灌木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
贺丹, 原江琴, 高振飞, 李朝梅, 雷雅凯, 刘艺平, 董娜琳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415
[摘要](37) [HTML](11) [PDF](2)
摘要:
  目的  探究园林植物叶面微结构对大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为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河南省郑州市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和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等13种常绿灌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单位叶面积不同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大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的滞留量,利用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叶面微结构,并对叶面微结构特征与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①13种常绿灌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滞尘能力最强的为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单位叶面积滞留量分别为2.59、2.23和1.97 g· m−2,为滞尘能力较弱的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和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的3.58~4.70倍。②颗粒物倾向于分布在靠近中脉和叶尖的位置上。叶表微结构观察发现:上表面存在沟槽、绒毛、凸起等多种结构,气孔大部分位于叶片下表面。这些结构协同作用影响植物对颗粒物的滞留,同时增加了叶表面的粗糙度。夹竹桃叶表面粗糙度最高(4.53 μm),上表面有规则的半圆形凸起,下表面气孔凹陷且气孔面积较大,周围存在毛状组织,有助于粉尘颗粒物的附着。③相关分析表明:叶面积、粗糙度、气孔长度与单位叶面积TSP、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气孔宽度、气孔面积与PM10和PM2.5滞留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在郑州市治理大气污染时,火棘、八角金盘和夹竹桃可作为优良的园林滞尘树种。图5表3参35
延安市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兰梦瑶, 周德志, 关颖慧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610
[摘要](34) [HTML](8) [PDF](1)
摘要:
  目的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研究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并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可为区域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  基于延安市2001—2020年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探讨了NDVI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结果  ①2001—2020年,延安市NDVI年均值为0.69,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呈“南部高、北部低”的分布格局。②不同尺度上气温和降水对NDVI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年尺度上,NDVI受降水的影响大于气温;季节尺度上,春季NDVI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夏季降水对NDVI的影响较大,秋、冬季大部分区域NDVI与气温、降水相关性不显著。③延安市NDVI整体呈现改善趋势,明显改善区域面积占比为83.27%。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面积占比为91.26%,两者对植被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7.81%和82.19%。  结论  延安市植被整体呈向好态势,相较于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驱动作用更强。图7表3参28
间伐恢复对松栎混交林表层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的影响
谭蕊, 于水强, 李玉, 王祥福, 徐新颖, 李愿会, 王维枫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85
[摘要](62) [HTML](10)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间伐后不同恢复时间下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该地区抚育间伐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为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及合理的生态恢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松栎混交林间伐后不同恢复时间(5、13 a)的表层土壤(0~10 cm)理化性质和胞外酶活性进行测定,并计算各处理样地酶化学计量比和酶矢量。  结果  ①间伐后土壤pH提高,13 a处理显著增加土壤全磷、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P<0.05),降低了土壤有效氮质量分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在5 a处理显著下降(P<0.05),在13 a处理后逐渐恢复至间伐前水平。②间伐处理显著降低了β-木糖苷酶、氮获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提高了β-葡糖苷酶活性;酚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间伐初期(5 a处理)表现为降低趋势, 13 a处理恢复到间伐前水平。③13 a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碳获取酶/氮获取酶比值(EC/N)、土壤碳获取酶/磷获取酶比值(EC/P)和酶矢量长度(P<0.05),5 a处理显著提高了EC/P和土壤氮获取酶/磷获取酶比值(EN/P)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酶矢量角度(P<0.05)。  结论  随间伐恢复时间延长,土壤养分、有机碳和氧化酶活性呈现逐渐恢复的趋势;pH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矢量变化的关键因子。间伐导致土壤微生物在初期恢复阶段的磷限制有所缓解,后期并未改变受碳、磷共同限制的状况。图3表4参41
大豆IGT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陈梦瑶, 胡怡然, 郑志富, 潘天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54
[摘要](78) [HTML](10) [PDF](0)
摘要: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天隆1号’Glycine max‘Tianlong 1’ IGT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探究IGT基因家族在大豆中的潜在功能。  方法  选用大豆‘天隆1号’,通过对IGT蛋白结构域进行BLASTP搜索,确定GmIGTs;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关系,以及在不同组织部位表达模式。  结果  共鉴定出17个GmIGT基因,并根据其系统发育关系将其分为4个分支:TACIGT-likeDROLAZY。蛋白质保守基序分析发现: ‘天隆1号’IGT蛋白均含有Motif2。染色体定位和共线性分析显示:GmIGT不均匀地定位在11条染色体上,并且片段复制可能在GmIGT基因的扩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GmIGT的表达可能与光响应、生理响应、植物激素响应和胁迫等相关。此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表明:GmIGT基因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表达特点,GmIGT4在所有组织中表达量都相对较高,GmIGT4、GmIGT10与GmIGT17在茎与叶柄中高度表达。  结论  GmIGT基因可能在塑造大豆‘天隆1号’株型中发挥某些潜在作用,GmIGT4、GmIGT10与GmIGT17可能为该过程中的核心基因。图9表2参23
青海东部天然次生白桦林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对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李睿, 邹星晨, 程唱, 石正阳, 彭小静, 刘婧雯, 刘仟仟, 贺康宁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83
[摘要](55) [HTML](9) [PDF](2)
摘要:
  目的  探究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对天然次生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下草本多样性影响的主导因子,旨在为青海天然次生白桦林林分结构优化与提高草本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青海省大通县宝库林场天然次生白桦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取样法在该研究区内选取20个24 m×24 m的标准样地,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法探究多重因素(林分空间结构、林分非空间结构、土壤养分)对草本多样性的影响。  结果  ①白桦林下共发现草本植物24科41属47种,其中黑麦草Lolium perenne、野草莓Fragaria vesc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四叶葎Galium bungei、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均值分别为19.52%、18.91%、10.53%、6.95%、5.27%。②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开敞度、平均胸径、大小比数分别可解释44.1%、16.8%、8.2%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是影响草本多样性的主要林分因子;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可解释7.9%和7.6%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格局,是主要的土壤养分因子。  结论  林分结构和土壤养分均显著影响林下草本多样性。可通过调整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林分竞争态势和提升土壤肥力等方式提高林下草本多样性整体水平。图2表4参37
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处理下优势杂草对小麦生长特征的影响
戎逸忠, 高俊杰, 程澍时, 张震, 张莉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93
[摘要](49) [HTML](11) [PDF](2)
摘要:
  目的  明晰种植密度、施肥以及杂草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长的影响,可为麦田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选取小麦及小麦田优势杂草野燕麦Avena fatua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种植密度(4、8、12和16株·盆−1)、不同种植比例(小麦∶杂草种植比例为25%∶75%、50%∶50%、75%∶25%、100%∶0)和施肥的盆栽控制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生物量、株高、叶片和根性状的变化。  结果  ①无论在单播还是混播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和小麦种植比例的增大,单株小麦的生物量显著减小(P<0.05),即存在着负密度制约效应;②在单播条件下,施肥显著增大了单株小麦的生物量和叶面积(P<0.05);在混播条件下,施肥有增加单株小麦生物量、根长和根表面积的趋势,且该结果不具有杂草依赖性;③种植密度、比例和施肥的交互作用主要影响小麦根长和根表面积,而对其余性状作用较小。  结论  在单播系统中施肥提高了小麦的地上性状,而在混播系统中施肥则促进了小麦地下性状的增长;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种植密度对小麦的负面密度依赖效应均一致。表明农田管理策略的成效受到与杂草共存关系的影响。图4表1参38
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
李琨, 胡兆贵, 张茂付, 甘燕玲, 李苏春, 刘芳, 林海萍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07
[摘要](85) [HTML](12) [PDF](1)
摘要:
  目的  探究浙江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以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样地调查数据,从物种组成、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生态位相似系数、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begin{document}$ {X}^{2} $\end{document})、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面研究了21种重要值≥1%的木本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性。  结果  ①浙江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中共有木本植物113种,隶属31科62属,主要有壳斗科Fagaceae、蔷薇科Rosaceae、樟科Lauraceae和杜鹃花科Ericaceae等。②木荷Schima superba、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的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较大,在该群落中处于建群种,与其他木本植物优势种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性系数。21个木本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性系数主要集中在0.10~0.50。③浙江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优势种间总体呈显著正联结(P<0.05)。经\begin{document}$ {X}^{2} $\end{document}检验,在210个种对中,有112个种对呈不显著正联结,49个种对呈不显著负联结,仅有2个种对呈极显著正联结(P<0.01) ,8个种对呈显著正联结(P<0.05),39个种对呈无联结。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基本一致,不显著联结的种对分别占81.4%和80.0%,种间联结性较弱,正负联结比系数大于1。④主要优势树种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与生态位重叠值的回归分析呈极显著正联结(P<0.01)。  结论  浙江巾子峰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各物种之间竞争逐渐平衡,处于演替中期,物种丰富。图3表5参34
浙江省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杨旭斌, 邵建均, 应珊珊, 朱逸阳, 姜培坤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12
[摘要](108) [HTML](21) [PDF](5)
摘要:
  目的  综合评价生态沟渠在农业面源污染过程阻断中的作用,科学评估生态沟渠各环节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方法  选取在浙江省桐庐、临安、建德、东阳、义乌、诸暨已建成的6条生态沟渠进行水质监测,计算生态沟渠对主要农业面源污染(总氮、铵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并分析了沟渠建设内容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去除影响。  结果  6条沟渠的总氮、铵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8.31%、38.74%、13.49%、23.97%,其中对铵态氮的去除效果较好。义乌沟渠、桐庐沟渠通过建造生态边坡增加了边坡粗糙度,并依靠较窄的沟渠宽度增加了水流与边坡接触面积,延长了水流停留时间,对总氮、铵态氮表现出较高的去除效果,并与进水负荷呈线性关系(P<0.05)。诸暨沟渠植物密度高,表现出较好总磷去除效果。同时,反硝化除磷装置数量对总氮、铵态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P<0.05),是生态沟渠拦截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因素。  结论  在浙江省生态沟渠中,建设生态边坡,增设反硝化除磷装置,增大植物密度均可强化生态沟渠的水质净化作用。图4表2参34
普通油茶全双列杂交子代种仁含油率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王安妮, 王开良, 柴静瑜, 钟慧奇, 滕建华, 张磊, 俞文仙, 林萍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603
[摘要](76) [HTML](13) [PDF](3)
摘要:
  目的  研究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杂交子代种仁油脂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杂交育种中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  方法  以普通油茶5个优良无性系为亲本进行5×5全双列杂交(无自交),测定20个杂交子代家系的种仁含油率、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分析性状间的相关性,明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解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  结果  20个家系的种仁含油率为252.30~537.08 mg·g−1,木质素质量分数为49.64~222.20 mg·g−1,纤维素质量分数为42.11~130.43 mg·g−1,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为3.72~111.96 mg·g−1。种仁含油率、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在20个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4个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含油率与木质素质量分数相关性系数最高,为−0.47。除木质素质量分数的特殊配合力和含油率的反交效应外,亲本在4个性状中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均差异极显著(P<0.01)。种仁含油率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受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且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木质素质量分数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纤维素质量分数则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4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为7.86%~14.03%,狭义遗传力为0~14.03%,均受到较强的环境效应影响。  结论  根据配合力分析结果,筛选出2个普通油茶优良亲本‘长林4号’和‘长林40号’,2个优良组合‘长林40号’ב长林95号’和‘长林4号’ב长林53号’。表8参35
核桃JrGA3ox基因表达对生长及干旱胁迫的响应
郑琳, 王凤敏, 凡婷婷, 王克涛, 胡恒康, 黄坚钦, 张启香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27
[摘要](81) [HTML](22) [PDF](4)
摘要:
  目的  研究赤霉素氧化酶基因JrGA3ox对核桃Juglans regia品种改良、生长发育及抗旱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核桃野生型植株(WT)、JrGA3ox过表达植株(OE)及干扰植株(RNAi)为试验材料,利用体积分数5%聚乙二醇8000 (PEG 8000)模拟干旱处理,探究干旱胁迫下植株表型、生理生化指标及抗旱基因表达水平,明确JrGA3ox基因抗旱机理。  结果  ①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JrGA3ox基因在过表达植株中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的120倍,在干扰植株中是野生型植株的0.3倍。②对植株生长表型分析,过表达植株的株高、节间长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干扰植株的株高及节间长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③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干旱胁迫0~28 d时,干扰植株长势良好,过表达植株长势较弱。④气孔开度、叶绿素质量分数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干扰植株的气孔开度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 过表达植株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P<0.05),且干扰植株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始终显著高于过表达植株和野生型植株(P<0.05)。⑤干旱胁迫后,过表达植株活性氧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干扰植株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⑥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抗性基因表达量在胁迫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干旱胁迫14 d时达到最大值,且干扰植株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过表达植株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  结论  核桃JrGA3ox基因正调控植株的株高及节间长,负调控植株的气孔开度、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等,从而提高植株抗旱能力。图10表1参28
桂花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LCYB上游B2亚组ERF转录因子的筛选和鉴定
李莉, 庞天虹, 付建新, 张超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16
[摘要](86) [HTML](15) [PDF](6)
摘要:
  目的  筛选并鉴定参与调控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番茄红素β-环化酶OfLCYB基因的B2亚组ERF转录因子。  方法  以桂花品种‘堰虹桂’O. fragrans ‘Yanhong Gui’为材料,从桂花转录组数据库筛选B2亚组OfERF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以及酵母单杂交技术,对OfERF基因序列和表达特性及其对OfLCYB基因启动子结合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OfLCYB基因启动子序列含有2个ATCTA顺式作用元件;基于桂花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出4个B2亚组ERF基因,均包含1个AP2保守结构域;RT-qPCR结果表明:OfERF72aOfERF72b基因表达量均随着开花进程逐渐下降,与OfLCYB基因表达显著负相关,P分别为0.033 8、0.029 6;酵母单杂交结果证明:OfERF72b与OfLCYB启动子之间存在物理结合。  结论  OfERF72b可能通过调控OfLCYB的转录参与桂花类胡萝卜素的代谢。图7表3参25
掌叶覆盆子RcF3H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应宇鑫, 陈俊宇, 姚玲窕, 许张婷, 俞振明, 开国银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26
[摘要](128) [PDF](7)
摘要:
  目的  黄烷酮3-羟化酶(F3H)是植物类黄酮合成的关键酶。研究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RcF3H基因与类黄酮代谢的关系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可为进一步探究RcF3H在掌叶覆盆子类黄酮物质积累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在掌叶覆盆子中克隆RcF3H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理化性质、同源性比对、系统进化树和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等。检测RcF3H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果实生长时期以及在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下的表达水平。  结果  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2-ODD)家族基因RcF3H位于第一条染色体,片段长度为1 098 bp,由1个外显子构成,共编码了365个氨基酸。RcF3H属于亲水性稳定蛋白,亚细胞预测定位在细胞质上。RcF3H蛋白的二、三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与插田泡Rubus coreanus及拟南芥 Arabidopsis thaliana等双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最近。RcF3H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多个顺式作用元件,功能集中于响应激素和应对胁迫等方面。RcF3H基因在掌叶覆盆子果实中表达量较高,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RcF3H基因表达变化与类黄酮物质在掌叶覆盆子果实中积累规律一致,并在100 μmol·L−1 MeJA处理下表达量上升,推测其是促进类黄酮合成的关键酶。  结论  RcF3H 响应外源MeJA刺激,并可能作为掌叶覆盆子类黄酮生物合成的正向调节因子,影响类黄酮的积累。图8表2参28
荫蔽环境下植物生理形态及光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刘佩, 邬玉芬, 王肖峰, 吴文汇, 高燕会, 陈东红, 斯金平, 李聪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87
[摘要](292) [HTML](38) [PDF](31)
摘要: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提高作物光合效率来提升其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密集的植物群落中,由于上层植被的遮盖,下层植物所获得的光能较少,所以下层植物需要竞争更多光能来维持生长。植物有2种对策获取更多光能,即避荫反应和耐荫反应。目前,对避荫反应的研究较为透彻,但对耐荫反应还缺乏深入研究。综述了荫蔽环境下阳生植物通过伸长下胚轴、叶柄与茎等生理形态改变来适应较低光照水平,同时阴生植物通过展现出促进碳的获得能力、具有较低的表型可塑性和提高对胁迫的抗逆能力等耐荫特征来应对有限的光照条件。结合阳生植物通过激素与光信号通路相互作用来响应弱光环境的避荫反应机制,探讨了在荫蔽环境下阴生植物一方面通过激活拮抗因子抑制避荫反应,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耐荫反应基因转录活性来增强弱光适应性的耐荫反应机制,为不同植物响应弱光环境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提高植物光能利用效率、培育高光效优良作物品种及构建高效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有效途径。图3参61
浙江省龙游县野猪种群密度和活动节律研究
李玉滢, 陈向向, 应益山, 伊理孝, 祝立宏, 应建平, 林晓越, 张敏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70
[摘要](179) [HTML](28) [PDF](167)
摘要:
  目的  目前,区域野猪Sus scrofa科学防控的难点在于难以达到精细化防控的水平,特别是以县域为基础的行政单元防控策略制定时,大多缺乏案例和实践经验,亟待从理论、实践到方法应用的示范性监测和评估工作。  方法  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在浙江省龙游县境内,以红外相机获取的1 308张野猪独立有效照片为材料,采用随机相遇模型对野猪种群密度进行估算,并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野猪种群在当地的活动节律。  结果  龙游县野猪种群的密度为0.957~1.291头·km−2;结合适宜栖息地面积推算,县内野猪的总数量为417~563头,分布规律整体呈现南部山区>北部山区>中部地区。在栖息地选择上,野猪种群喜好在针叶林(物种相对多度指数IRA=38.45%)、针阔混交林生境(IRA=24.39%),以及当地1 100~1 3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段(IRA=57.25%)活动。春冬季日活动节律基本相似,呈现单峰型;夏季日活动节律呈双峰型,主要峰值出现在日出日落前后;秋季日活动节律无明显起伏;四季均在17:00呈现较大的种群密度。种群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季节性迁移行为(P<0.01)。  结论  龙游县野猪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时活动节律受海拔、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论将为龙游县野猪防控政策的提出和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县域野猪密度的估计和活动节律研究提供参考案例。图2表4参29
乳清蛋白-海藻酸二醛微胶囊的制备及控释特性
杨烨, 吴莎萍, 王开俊, 吴长玲, 刘兴泉, 吴峰华, 王鹏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43
[摘要](101) [HTML](14) [PDF](130)
摘要:
  目的  以乳清蛋白(WPI)和海藻酸二醛(ADA)为原料制备WPI-ADA共聚物微胶囊,研究WPI和AD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微胶囊中姜黄素控释效果的影响,为开发姜黄素的包埋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湿热法制备WPI-ADA共聚物,利用接枝度、褐变程度和红外光谱分析探究WPI和AD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同比例共聚物对乳液粒径、电位、流变性、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等理化特性的影响,以及共聚物对微胶囊中姜黄素的释放特性的影响。  结果  制备微胶囊最佳的WPI和ADA质量比为1:3。接枝度、褐变强度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共轭物的形成。在共价结合作用的驱动下,WPI-ADA乳液粒径从415.4 nm减小到325.9 nm,微胶囊包埋率从83.9%增加到95.4%。此外,WPI-ADA共聚物微胶囊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表明,WPI-ADA共聚物微胶囊对姜黄素表现出缓释行为,且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达到最大释放量的时间由12 h延长至24 h。  结论  在共价相互作用下,WPI-ADA共聚物能够改善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和姜黄素的释放特性,可用于修饰微胶囊体系和疏水性活性物质的递送。图8表1参27
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
王丹婷, 朱臻, 杨虹, 沈月琴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97
[摘要](71) [HTML](19) [PDF](64)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明确非木质林产品等物质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路径。  方法  基于2022年浙江省7个县(市) 811份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以及区域公用品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结果  相对“市场+农户”的市场交易模式,“合作社+农户”的横向合作模式和“公司+农户”的纵向协作模式均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验证表明:区域公用品牌在产业组织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经营规模小、采用互联网销售农户的非木质林产品溢价效果更显著。  结论  产业组织能够通过促进农户加入区域公用品牌从而推动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据此,提出在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的同时,需要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优化销售渠道等政策启示。表6参35
铁改性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养分及砷、铅有效性的影响
毛浩楠, 杨兴, 陆扣萍, 吴家森, 王海龙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71
[摘要](149) [HTML](30) [PDF](2)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始及铁改性生物质炭对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中养分及砷(As)、铅(Pb)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方法  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2%的原始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生物质炭(FMB)和聚合硫酸铁改性细叶榕生物质炭(Fe-FMB)与受砷铅复合污染土壤混合,以未施加生物质炭的土壤作为对照,进行水稻Oryza sativa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各器官和土壤中As和Pb的质量分数。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Fe-FMB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磷(P)、硅(Si)等养分的有效性(P<0.05),显著改变了土壤中硅(Si)的形态分布,主要增加了无定型硅(增加25.2%)和铁锰氧化态硅质量分数(增加11.1%)。Fe-FMB对于土壤和水稻稻谷中As的钝化效果更为显著;而FMB在钝化土壤Pb方面表现更佳,对Pb有效性最高降低了24.9%。此外,Fe-FMB还显著提升了土壤中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0.05),增幅分别达121.1%、99.1%及33.2%。Pearson’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pH及土壤As有效性显著相关(P<0.05),说明施用生物质炭可通过调节土壤pH及As有效性来影响土壤酶活性。  结论  原始细叶榕生物质炭适用于修复单一Pb污染土壤。相比之下,铁改性生物质炭在修复砷铅复合污染土壤方面展现出更好的应用前景。图8表2参39
3种蜡梅属植物花香物质及白天释放节律
胡桂婷, 杨丽媛, 任广兵, 赵宏波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66
[摘要](91) [HTML](15) [PDF](0)
摘要:
  目的  花香是观赏植物的重要特性,对植物的繁殖至关重要。探讨蜡梅属Chimonanthus植物花香物质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机制,为蜡梅属植物资源开发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蜡梅C. praecox、柳叶蜡梅C. salicifolius和山蜡梅C. nitens 等3种蜡梅属植物的花香物质进行鉴定和分析。  结果  3种蜡梅属植物共鉴定出44种花香物质,蜡梅、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花中分别鉴定出19、23和18种物质。蜡梅花中醇类和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而柳叶蜡梅与山蜡梅的花香物质中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3种蜡梅属植物花香物质的白天释放节律存在差异。柳叶蜡梅和山蜡梅在上午、中午和下午的花香物质差异较大,但蜡梅的花香物质在不同时段变化较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亲缘关系比蜡梅更近。  结论  柳叶蜡梅和山蜡梅的花香物质较为相似,验证了两者在系统发育上的关联性。鉴于蜡梅特殊的低温开花环境,其传粉昆虫与花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花香物质产生独特性的原因。图3表3参35
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健康评价
崔传登, 师庆东, 李想, 史浩伯, 万彦博, 李鼎浩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48
[摘要](87) [HTML](22) [PDF](5)
摘要:
  目的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的普遍退化严重威胁着干旱区绿洲的生态安全,因此,摸清胡杨林的健康状况,对胡杨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为研究对象,在对区域内68个典型样地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森林生产力、森林群落结构和生境因子指标等方面选取了17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构建适用于该区域胡杨林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计算森林健康指数,综合评价该地区胡杨林的健康状况。  结果  ①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整体森林健康状况较差,有29.4%处于不健康状态,33.8%处于中健康状态,30.9%处于亚健康状态,5.9%处于健康状态。地下水埋深、全氮、郁闭度、Simpson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是影响森林健康程度的主要因子。②达里雅布依绿洲胡杨林中,深地下水埋深森林健康指数显著低于浅地下水埋深和中地下水埋深(P<0.05),森林健康水平相对较低。浅地下水埋深森林健康水平相对较高。整体来看,不同地下水埋深森林健康指数:浅地下水埋深(0.65)>中地下水埋深(0.45)>深地下水埋深(0)。③在达里雅布依绿洲不同区域胡杨林中,北部胡杨林的森林健康指数显著低于中部和南部,显示出较低的健康水平,南部森林健康水平相对较高。从北部、中部到南部,森林健康指数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各区域森林健康指数:南部(0.61)>中部(0.58)>北部(−0.01)。  结论  达里雅布依绿洲整体胡杨林健康水平较差,地下水位越浅,胡杨健康指数就越高,不同区域中,从南部、中部到北部胡杨林健康指数呈现降低趋势。图2表3参29
非生物胁迫对毛竹转座子衍生TUCP转录活性的影响
朱佰良, 丁一倩, 周明兵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95
[摘要](140) [HTML](29) [PDF](2)
摘要:
  目的  转座子(TE)是真核细胞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基因组超过63%时,易受胁迫诱导激活。分析非生物胁迫下,来源于转座子的不确定编码潜力转录本(TUCP)的表达模式,为转座子参与毛竹抗逆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手段,在低温、高温、高盐、紫外照射等4种胁迫处理下,研究毛竹TE-TUCPs及转座子邻近基因的转录特性和转录模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验证转录组来源的TE-TUCPs差异表达数据的可靠性。  结果  在毛竹4个胁迫处理转录本中,共鉴定出57 627个TE-TUCPs。TE-TUCPs应对不同非生物胁迫表现出特异性表达模式。高温、高盐、紫外照射处理可以促进具有转录活性的TE-TUCPs附近基因差异表达,但是低温会抑制具有转录活性的TE-TUCPs附近基因差异表达。  结论  TE-TUCPs主要来源于Ty1/Copia和Ty3/Gypsy超家族。基因的表达潜能与近距离的TE-TUCPs表达潜能互相抑制。TE-TUCPs转录情况会受到非生物胁迫作用来调控附近基因的表达以适应胁迫影响。图7表2参44
雌性榧树种实性状和SSR标记的遗传变异
李柯豫, 陈荣, 刘琏, 蔡晓郡, 姜郑楚, 谢前丹, 俞晨良, 喻卫武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54
[摘要](110) [HTML](26) [PDF](1)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种群雌性榧树Torreya grandis种实性状,基于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引物对榧树的种群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榧树种群间、种群内种实表型、品质及遗传多样性的差异。  方法  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建德及安徽黄山种群雌性榧树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榧树叶片及种实表型进行比较;以浙江富阳、嵊州、临安、淳安及安徽黄山种群雌性榧树为材料,通过SSR分子标记对榧树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  结果  榧树种实分析发现:叶质量、叶形指数、种实质量、种形指数、种核质量、核形指数、假种皮厚、种壳厚等8个指标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相对含量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种群间差异极显著(P<0.01),脂肪相对含量为29.36%~42.35%,榧树种实外观和种仁品质变异丰富。SSR引物分析发现:榧树种群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0.400,Shannon’s信息指数(I)均值为0.65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均值为0.400。淳安种群的遗传多样性(H=0.410,I=0.658)最高,嵊州种群(H=0.369,I=0.565)最低。92%总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  结论  榧树种实的表型、品质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遗传变异,淳安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且种群内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图2表11参26
采伐后植被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胡澳, 赵毅辉, 吴继来, 吴艳萍, 李同欣, 严一博, 叶建丰, 王懿祥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64
[摘要](135) [HTML](23) [PDF](3)
摘要:
  目的  研究遭受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病危害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分布特征,揭示采伐后自然恢复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为有机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方法  2023年3—6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与临安区,采用空间替代时间调查法,以未遭受危害的马尾松林为对照(ck),设置4种植被恢复类型:中度采伐恢复5 a (ML5)、中度采伐恢复15 a (ML15)、重度采伐恢复5 a (HL5)和重度采伐恢复15 a (HL15),比较不同采伐强度采伐后自然恢复下马尾松次生林各土层(0~10、10~20、20~40 cm)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究其机制。  结果  ①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且随着土层加深其质量分数相应降低, ML15的0~1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为33.53 g·kg−1, ck的20~40 cm土层中水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最低,为136.55 mg·kg−1。②相同采伐强度下的马尾松次生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为随着其自然恢复年限增加而提高,其中各土层间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变化最大,15 a的各土层高于5 a各土层的2.6倍以上;③ML15的0~10 cm土层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 (P<0.05);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及其与硝态氮、铵态氮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中度采伐对马尾松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随自然恢复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增加,适度采伐马尾松纯林并让其自然恢复可促进土壤碳库积累。图3表3参46
不同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氮磷钾吸收及生物碱积累的影响
姜利, 郭坤元, 陈钢, 程维舜, 罗茜, 王素萍, 黄翔, 杜雷, 张贵友, 洪娟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17
[摘要](78) [HTML](30) [PDF](1)
摘要:
  目的  分析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鳞茎中氮、磷、钾质量分数及积累量的年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干物质及各生物碱积累的影响,为湖北贝母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湖北省恩施市新塘乡境内种植的湖北贝母为材料,在磷肥(五氧化二磷)、钾肥(氧化钾)用量均为102.4和86.4 kg·hm−2条件下,设置4个氮肥处理:不施氮肥(N0)、氮肥用量为58.0 kg·hm−2(N1)、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N2)、氮肥用量为174.0 kg·hm−2(N3),分别于苗期、花期、收获期取样,测定不同生育期湖北贝母鳞茎中氮、磷、钾及各生物碱质量分数。  结果  随氮肥用量增加,单株湖北贝母鳞茎的干物质,鳞茎中氮、磷、钾及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贝母辛的积累量显著增加(P<0.05),且均在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达到峰值。随氮肥用量增加,湖北贝母苗期鳞茎中钾磷比小于3.4,花期及收获期贝母鳞茎中钾磷比均大于3.4;整个生育期内湖北贝母鳞茎中氮磷比小于14.0,氮钾比小于2.1。苗期及收获期,湖北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质量分数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花期湖北贝母鳞茎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质量分数随氮肥用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湖北贝母鳞茎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湖贝甲素、贝母辛积累量的峰值分别为56.50、4.20、12.73、1.66、3.68 mg·株−1。相同氮肥用量时,随生育期延长,除贝母辛外,其余各生物碱质量分数均为收获期最高,花期最低。氮肥用量为116.0 kg·hm−2时,花期至收获期鳞茎中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的积累速率降低。苗期至花期,湖北贝母鳞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花期至收获期鳞茎中总生物碱的积累能力较强。  结论  氮肥用量对湖北贝母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过量施用氮肥不利于鳞茎干物质及各生物碱的积累。湖北贝母在不同物候期鳞茎干物质及生物碱的积累是动态的过程,营养生长期以产量提升为主,生殖生长阶段以生物碱积累为主。图4表2参28
苏南水网地区绿色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与调控策略
黄晓杰, 丁金华, 汪大庆
当前状态: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69
[摘要](112) [HTML](25) [PDF](3)
摘要:
  目的  研究快速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苏南水网地区绿色空间面临景观破碎化、生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及其引起的景观生态风险。  方法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2000—2020年昆山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依据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转移变化特征划定绿色空间管控分区。  结果  ①2000—2020年,昆山市绿色空间总面积呈持续缩减态势,其中耕地面积下降明显,共减少20 203.11 hm2,占比下降21.70%;水域面积先小幅增加后持续减少,总体上减少3 813.66 hm2;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较小,维持相对平稳。绿色空间用地类型间面积转移矩阵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反映出绿色空间受人工建设干扰程度不断增强。②研究期间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发生一定变化,主要表现为低风险等级向更高一级转变。高、较高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增加了8.10%、6.61%,较低、低风险区面积占比分别缩减了8.25%和9.73%。③依据景观生态风险等级转移变化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重点修复区、协调缓冲区和优化利用区3类管控分区。  结论  研究期间昆山市绿色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绿色空间用地类型转变与景观生态风险具有关联性,反映出绿色空间在人为建设活动扰动下生态压力不断增加。基于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提出绿色空间分区调控策略。图4表5参28
2024年41卷5期
封面
2024 年 5 期封面
2024, 41(5).
[摘要](65) [PDF](11)
摘要:
目次
2024 年 5 期目次
2024, 41(5): 1-2.
[摘要](48) [HTML](17) [PDF](8)
摘要:
农林产品碳足迹碳减排专题(特邀主编:周国模)
5种主要出口竹笋产品碳足迹评估与减排路径分析
董灵慧, 毛凤成, 周宇峰, 顾蕾, 周天焕, 李正才, 周国模
2024, 41(5): 887-89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77
[摘要](212) [HTML](32) [PDF](24)
摘要:
  目的  评估竹笋产品碳足迹,挖掘竹笋产品减排潜力,促进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  方法  基于2022—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湖州市安吉县的实地调查数据,对5种不同类型的竹笋出口产品(调味笋、手剥笋、笋干丝、水煮笋、鲜食笋)种植、生产和分销阶段进行碳足迹评估,识别碳排放热点,进行减排路径设计,并基于情景假设计算减排量;结合中国2015—2023年竹笋产品出口情况,估算中国历年竹笋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  结果  ①5种竹笋产品的碳足迹从大到小依次为调味笋(1.387 4 kg·kg−1)、手剥笋(1.010 7 kg·kg−1)、笋干丝(0.927 4 kg·kg−1)、水煮笋(0.324 9 kg·kg−1)、鲜食笋(0.174 8 kg·kg−1)。碳足迹构成分析结果显示:5种竹笋产品的碳排放热点主要为农资投入、鲜笋运输、鲜笋加工和附加物投入。②2015—2023年中国的竹笋产品出口平均隐含碳排放为18.482 0 万t,平均碳排放强度为0.966 9 t·万元−1。③基于碳排放热点的减排情景设计显示:2023年5种竹笋产品碳足迹平均下降幅度为20.15%。  结论  不同类型的竹笋产品碳足迹差异较大;2015—2023年的竹笋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呈波动下降趋势;综合隐含碳排放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竹笋产品碳排放热点各有差异,通过减排措施,碳足迹有进一步减排的潜力。图2表7参36
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分析
李文寒, 柳飞扬, 张梦, 顾蕾, 周国模
2024, 41(5): 898-90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56
[摘要](206) [HTML](33) [PDF](27)
摘要:
  目的  探讨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制定种植业固碳减排方案,促进浙江省种植业低碳绿色转型。  方法  基于浙江省种植业的能源投入数据,使用碳排放系数法评估2006—2021年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结合对数平均权重迪氏指数模型(LMDI)对种植业碳排放变化进行驱动因素分析,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2—2040年的种植业碳排放量。  结果  ①2006—2021年,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年际变化率为−1.80%,累计碳排放总量为1.29 亿t;2006—2012年,碳排放量缓慢上升,2012年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平均每年下降2.94%。②浙江省种植业的碳排放量呈现中部高南北两侧低的分布格局,中部地区的杭州、金华与台州是浙江省的主要碳排放地区,碳排放量占全省的39.86%。③种植业生产效率提高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碳减排起到促进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数量增加及农业生产结构上升是引起碳排放量增加的驱动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引起的碳排放变化量占比为41.58%。④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22—2040年浙江省种植业碳排放量呈持续下降趋势,2040年的碳排放量下降至2021年的37.20%,其中杭州、嘉兴、绍兴及金华下降幅度最大。  结论  浙江省种植业已实现碳达峰。为保证未来碳排放持续下降,应重点关注农业生产技术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过程中合理施用化肥,提高种植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化现代化,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图4表2参37
当前农产品碳标识实施困境及推广路径探讨
黄炜, 张虹影, 肖相泽, 林朗, 王诚
2024, 41(5): 909-91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373
[摘要](147) [HTML](28) [PDF](16)
摘要:
实施农产品碳标识能够促进农业领域精准高效降碳,支持农业生态价值实现,创新农业收入模式,提升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在中国,农产品碳标识的实施探索起步较晚,政府顶层指导不足,有必要加快实施进程。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农产品碳标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一方面,农产品碳足迹核算能力薄弱,核算标准未健全,数据基础单薄,导致核算结果不完整和不一致,可比性也很低。另一方面,农产品碳标识实施驱动力不足,农业生产者认知、能力及动力有限,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强,相关标准、制度未建立健全,导致核算和认证结果的可信度都有限,资金等要素保障也尚未落实。农产品碳标识应用推广的主要路径包括:①从加快制定核算标准,夯实数据基础,推动标准、数据、结果等的全方面国际互认等,提升碳足迹核算能力;②建立健全碳标识相关制度,包括认证制度及要素支持相关制度;③从开发绿色消费场景、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加大碳标识推广力度。图2表1参45
研究论文
浙江省丽水市森林碳汇时空演变及对极端降水的响应
杨宁馨, 毛方杰, 杜华强, 李雪建, 孙佳倩, 赵吟吟, 郑兆东, 腾先锋, 叶峰峰
2024, 41(5): 919-92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41
[摘要](247) [HTML](63) [PDF](30)
摘要:
  目的  模拟并分析浙江省丽水市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时空演变趋势,揭示其对极端降水的响应机制,为丽水市森林固碳潜力时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综合样地调查、遥感观测、InTEC模型,模拟3种气候情景(RCP 2.6、RCP 4.5和RCP 8.5)下1979—2079年丽水市森林NEP时空格局,分析极端降水时空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极端降水对NEP 的影响。  结果  ①1979—2015年丽水市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呈增加趋势。未来气候情景下除RCP 2.6之外,RCP 4.5和RCP 8.5极端降水量、频率和强度仍持续增加,其中莲都区、缙云县以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地区极端降水事件上升趋势较强。②1979—2015年森林NEP 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为18.44 g·m−2·a−1。2016—2079年,3种气候情景下森林NEP 均呈下降趋势,但碳汇总量呈上升趋势,最大NEP 累积达10.97 Pg。③1979—2015年极端降水对NEP 产生积极影响,2016—2079年除RCP 2.6影响不显著,其他2种情景下极端降水对NEP均产生消极影响,但RCP 8.5情景下极端降水较RCP 4.5对NEP 的影响更小。  结论  丽水市森林碳汇能力较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仍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然而极端降水对NEP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图5参22
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典型林分空间结构综合评价
袁梓馨, 郭秋菊, 艾训儒, 姚兰, 朱江, 王蕾, 向钦
2024, 41(5): 928-93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62
[摘要](233) [HTML](46) [PDF](18)
摘要:
  目的  综合评价湖北省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林分的空间结构,确定影响该区域林分结构的主要因素,为精准提升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基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 sinensis人工林和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人工林实测样地数据,选取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等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应用单位圆综合评价体系对4种典型林分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不同林分中随机木个体的占比均为最高,不同大小比数等级林木比例整体上接近。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中林木整体呈现随机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492),林分混交良好(混交度均值为0.747),但优势不明显(大小比数均值为0.497),林冠连续覆盖(密集度均值为0.941),资源利用率高。其他人工林分也呈现随机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505~0.514)或轻微聚集分布(角尺度为均值0.529)的趋势,混交程度均较低。有部分林木表现出一定优势,在杉木林中最为明显。3种人工林中鹅掌楸人工林林木处于很密集(密集度均值为0.768)的状态,而杉木(密集度均值为0.557)和柳杉(密集度均值为0.563)人工林林分处于较密集状态,林木还有一定生长空间。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数显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0.600)林分状态优于杉木林(0.583)、柳杉林(0.521)和鹅掌楸林(0.487)。  结论  同一区域不同起源的林分结构存在差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的空间结构优于杉木、柳杉和鹅掌楸人工林。图2表6参37
结合背负式激光雷达和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的云南松单木胸径和树高提取
许珊珊, 李常春, 张超
2024, 41(5): 939-94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07
[摘要](205) [HTML](87) [PDF](24)
摘要:
  目的  探索基于背负式激光雷达(BLS)和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ULS)技术获取林分三维点云的优势,利用LiDAR360 MLS和LiDAR360软件实现单木胸径和树高的精准测量,确定效果较优的单木分割和提取方法。  方法  以云南省富民县罗免乡6个半径为15.0 m的圆形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天然纯林样地为例,采用最近迭代点算法(ICP)融合BLS和ULS点云,利用LiDAR360 MLS和LiDAR360软件对点云数据进行去噪、点云分类、归一化和单木分割,并提取单木胸径和树高,利用线性拟合方法建立实测值与估测参数的相关关系,评价胸径和树高的估测效果。  结果  LiDAR360 MLS基于深度学习分类相较于LiDAR360基于高程信息分类,提取的株数信息更符合实际,BLS和融合点云单木提取株数一致,召回率均达100%。ULS通过种子点进行单木分割,效果较好,准确度、召回率和F测度分别为94.59%、88.98%、91.70%,但受冠层连通性影响,仍存在一定的欠分割和过分割情况;基于BLS胸径提取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ERMSE)分别达0.904和2.046 cm,基于BLS树高提取的R2ERMSE 分别为0.791、1.173 m。融合点云受树干周围离散点的影响,胸径提取效果相对BLS效果较差,R2ERMSE分别为0.881和2.284 cm,但融合点云冠层和林下信息较完整,树高的估测精度较BLS高,R2ERMSE分别为0.933、0.812 m。  结论  由于工作原理上的差异,ULS和BLS技术分别在获取冠上和林下点云方面各具优势,融合两者可达到互补的效果,能够更加精细地反映森林空间结构,实现胸径和树高的高精度提取。图5表3参28
2种水分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林的林下日蒸散量变化差异
韩新生, 王晓, 王彦辉, 李振华
2024, 41(5): 949-95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251
[摘要](143) [HTML](33) [PDF](13)
摘要:
  目的  探讨土壤湿度对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下日蒸散变化的影响,为理解林地蒸散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及制定林水协调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设置了遮断降水输入(防水处理)和自然降水输入2种处理,人为加大土壤湿度梯度,分析2种土壤湿度条件下气温、太阳辐射、降水量等因子对林下日蒸散量的影响。  结果  在8、9、10月,自然降水的林下日蒸散量分别为67.06、36.32、29.49 mm·d−1,防水处理分别为54.22、20.07、11.35 mm·d−1,各月自然降水下的日蒸散量均大于防水处理。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随时间进程总体呈逐渐减小趋势,且自然降水下波动大于防水处理。8—10月,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差值总体呈先升后降的波浪状变化,比值总体呈逐渐升高的波浪状变化;在8、9、10月,各日自然降水日蒸散量与防水处理日蒸散量之差的均值依次为0.41、0.54、0.59 mm·d−1,比值依次为1.29、1.91、2.74。随潜在蒸散增大,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日蒸散量差与土壤体积含水量差的比值逐渐增加。土壤湿度对林下蒸散的影响在日潜在蒸散量小于3 mm·d−1时较小,在大于3 mm·d−1时增大,在大于5 mm·d−1时增大极为明显。  结论  2种水分条件的林下蒸散影响因子大致相同,区别为自然降水的林下日蒸散量更多受降水影响,而防水处理则更多受土壤湿度影响。未来应增加多个土壤湿度梯度对林下蒸散差异的影响研究。图7表1参28
坝上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层水文效应
蔚阿龙, 温慧, 丛日春, 侯美娟, 李瀚之
2024, 41(5): 959-96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35
[摘要](146) [HTML](31) [PDF](25)
摘要:
  目的  坝上地区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层的水源涵养能力可以为该区域植被的恢复、经营以及水土保持提供依据。  方法  在张家口市和平林场内选择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 principis-rupprechtii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白桦林(杨桦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白桦林(落桦混交林) 4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测定凋落物层的各项生态水文指标。  结果  ①不同森林凋落物层厚度在32.0~62.0 mm内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落桦混交林、华北落叶松林、杨桦混交林、白桦林。②白桦林和杨桦混交林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率、有效拦蓄率大于落桦混交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其中白桦林最大,分别为231.15%、207.60%和172.94%;华北落叶松林最小,分别为208.92%、170.29%和138.95%。③4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层的生物量为8.27~23.33 t·hm−2,最大持水量为18.96~49.71 t·hm−2,最大拦蓄量为16.73~39.05 t·hm−2,有效拦蓄量为13.90~31.56 t·hm−2,基本规律为华北落叶松林>落桦混交林>杨桦混交林>白桦林。④4种森林凋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长符合对数函数关系(R2>0.94);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长符合幂函数关系(R2>0.92)。  结论  华北落叶松林单位质量下的凋落物层吸持水性能低于白桦林,但综合考虑凋落物生物量后,其持水和拦蓄水总量显著高于后者,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强。图5表3参38
大别山北缘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耦合关系
夏霁晖, 冶佩霞, 杨海, 张圣全, 靳珊珊, 周梦丽, 闫东锋
2024, 41(5): 970-97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61
[摘要](153) [HTML](22) [PDF](15)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别山北缘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变异,研究叶功能性状指标之间的耦合关系,为解析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大别山北缘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种常见的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常绿、落叶、乔木、灌木)的叶片,测定其叶绿素含量(以SPAD表示)、干鲜比、氮质量分数、磷质量分数、钾质量分数、氮磷比、叶面积、比叶面积共8个叶功能性状指标,分析了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及其相关性。  结果  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常绿和落叶树种的叶片SPAD、氮质量分数、磷质量分数、钾质量分数、叶面积和比叶面积之间差异显著(P<0.05);乔木与灌木树种的叶面积、氮质量分数、磷质量分数、钾质量分数、干鲜比与氮磷比差异显著(P<0.05)。部分叶功能性状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叶片氮、磷质量分数与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氮质量分数与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面积与叶片氮、磷、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叶片氮、磷、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片磷、氮、钾质量分数是较为重要的叶功能性状指示指标,可将30种木本植物归为4个功能组,且第1和第2主成分对植物叶功能性状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5.2%和12.8%。  结论  叶功能性状指标在不同生活型木本植物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叶磷、氮、钾质量分数是指示性指标,且与叶面积显著正相关。图4表1参28
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林下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
南国卫, 王静慧, 秦淑莹, 韩磊, 何馨雨
2024, 41(5): 978-98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28
[摘要](197) [HTML](39) [PDF](27)
摘要:
  目的  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恢复年限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林下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指数,探讨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区域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陕西省子长市不同恢复年限(7、12、22、45 a)的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进行调查,采用冗余分析(RDA)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①不同恢复年限刺槐的草本植物共有55种,分属18科,优势种主要为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Graminae和豆科Leguminosae植物,整体表现为多数优势种属于少数科,而少数弱势种属于多数科的特征。北艾Artemisia vulgaris、青蒿A. caruifolia、铁杆蒿A. gmehinii等蒿类植物具有较高的重要值。②刺槐林林下草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恢复年限显著增加了刺槐林林下草本层的地上生产力(P<0.05)。③土壤铵态氮、土壤有机碳、土壤水分和土壤全磷是林下草本层物种多样性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土壤铵态氮、土壤粉粒则是影响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的主要因素。  结论  刺槐林林下草本层在不同恢复年限表现出不同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蒿类植物在各个恢复年限均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均受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影响。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未来的造林实践中要注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平衡,增强人工林生态系统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图2表2参31
昆明市游憩性绿地鸟类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李兰英, 高敏, 袁迪, 单新钰, 易凯源, 张喆
2024, 41(5): 986-99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604
[摘要](171) [HTML](37) [PDF](16)
摘要:
  目的  分析昆明市不同游憩性绿地鸟类群落组成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城市绿地环境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方法  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对昆明市3种游憩性绿地(建城区公园绿地、街旁绿地和社区绿地)进行鸟类调查,使用冗余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种游憩性绿地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不同居留型鸟类多样性与绿地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  ①3种游憩性绿地共记录到鸟类176种31 058只,隶属于17目53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②公园绿地鸟类物种丰富度、多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最高,街旁绿地其次,社区绿地最低,但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相反情况。③冗余分析显示:除绿地形状指数外,其他内部环境因子对提高鸟类多样性均具有促进作用。④多元线性回归表明:50和400 m缓冲区内建筑指数与鸟类多样性呈负相关;距市中心距离与鸟类多样性呈正相关;距滇池距离与街旁绿地鸟类多样性呈负相关;距山体距离与街旁绿地鸟类多样性呈正相关,与社区绿地鸟类多样性呈负相关。  结论  未来游憩性绿地建设应减少周边建筑对公园绿地和街旁绿地的影响,增加异质景观生境,重点营造社区绿地内部植被群落丰富度。图3表3参28
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整地措施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朱洪盛, 赵炯昌, 池金洺, 王子涵, 王丽平, 王正泽, 于洋
2024, 41(5): 996-100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14
[摘要](151) [HTML](39) [PDF](10)
摘要:
  目的  探究晋西黄土区典型造林树种和水平阶整地措施对0~180 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为植被恢复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晋西黄土残塬区蔡家川流域典型工程措施水平阶以及主要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9月生长季开展土壤水分定位监测,并采用配对试验,对自然坡面刺槐林地与侧柏林地土壤水分进行同步观测,分析不同植被和水平阶整地综合影响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对降雨事件的响应,评价典型工程措施对不同植被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结果  生长季不同植被类型、水平阶整地前后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降雨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不同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平阶侧柏林地 (18.68%)、自然坡面侧柏林地(16.19%)、水平阶刺槐林地(16.10%)、自然坡面刺槐林地(15.42%)。较之自然坡面,水平阶整地措施能够分别提高侧柏林地和刺槐林地土壤含水量15.38%、4.41%。根据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水平阶整地可以提升土壤水分的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水平阶侧柏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8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侧柏林地提升深度33%;水平阶刺槐林地活跃层、次活跃层深度范围为0~140 cm,相对于自然坡面刺槐林地提升深度40%。  结论  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与降雨量、工程措施、植被作用关系密切,水平阶是开展黄土残塬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有效工程措施,且水平阶侧柏林地提升效果要优于水平阶刺槐林地。图3表3参37
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的影响
邵帅, 王中乾, 潘灵强, 郑云游, 郑旭理, 田立斌, 徐秋芳
2024, 41(5): 1005-101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626
[摘要](163) [HTML](23) [PDF](22)
摘要:
  目的  揭示亚热带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过程中,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累积,调控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规律。  方法  以微生物残体标志物——氨基糖为研究对象,探究浙江省安吉县灵峰寺国有林场常绿阔叶林、毛竹-阔叶混交林和毛竹纯林的表层土壤(0~10 cm)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效应,以及与有机碳的关联特征。  结果  毛竹扩张过程中,土壤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和总微生物残体碳质量分数均显著下降(P<0.05),分别下降了36.76%、35.13%和40.32%,且毛竹扩张过程中凋落物年产量能够通过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真菌生物量、细菌生物量和总微生物生物量,进而分别影响土壤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和总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效应。在毛竹扩张前期(常绿阔叶林到毛竹-阔叶混交林)土壤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和总微生物残体碳占有机碳的比值变化并不显著,但是在毛竹扩张后期(毛竹-阔叶混交林到毛竹纯林),土壤真菌残体碳、细菌残体碳和总微生物残体碳占有机碳的比值显著提高(P<0.05)。  结论  毛竹向常绿阔叶林扩张过程中微生物源碳对土壤有机碳形成的作用逐渐增加。图4表1参26
浙江九龙山香果树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骆争荣, 郑伟成, 唐战胜, 蔡臣臣, 陈旭波, 郑子洪
2024, 41(5): 1013-102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32
[摘要](148) [HTML](29) [PDF](14)
摘要:
  目的  揭示珍稀植物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信息及其影响因素,为香果树的保护和繁育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34个香果树群落生境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类,分析海拔、坡向、土壤理化性质和香果树群落特征对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结果  α多样性分析表明:九龙山香果树生境土壤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5.87,Simpson指数均值为0.98;土壤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4.88,Simpson指数均值为0.97。细菌Shannon-Wiener指数当量(H')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随土壤pH (4.62~5.83)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土壤细菌Simpson指数当量(D')与土壤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真菌H'D'都随着海拔上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随碱解氮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真菌D'还与样地中心香果树胸高断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β多样性分析表明:细菌Sorenson相异性指数均值为0.39,其中物种周转组分贡献为70.2%,真菌Sorenson相异性指数均值为0.72,其中物种周转组分贡献为85.1%;细菌和真菌的Sorenson相异性指数各自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P<0.05),且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树种组成差异显著相关(P<0.05)。偏Mantel检验结果表明:细菌的物种周转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和样地树种组成显著相关(P<0.05),而其物种丰富度组分仅与取样年份显著相关(P<0.05);真菌的物种周转组分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且与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相关(P<0.05),而其物种丰富度组分与取样年份、海拔都显著相关(P<0.05)。  结论  九龙山香果树生境土壤真菌多样性较高,细菌多样性较低;香果树生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时空异质性,海拔、土壤碱解氮和香果树胸高断面积是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和样地树种组成是土壤微生物β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图4表2参32
锰改性生物质炭对砷铅在大蒜中积累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王瑞萍, 杨兴, 高玉蓉, 陆扣萍, 何丽芝, 吴家森, 王海龙
2024, 41(5): 1024-103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84
[摘要](174) [HTML](56) [PDF](19)
摘要:
  目的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是当前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同步钝化土壤中的砷和铅已成为研究热点。  方法  以稻壳为原料制备原始生物质炭,并通过高锰酸钾改性制得锰改性生物质炭。使用大蒜Allium sativum为指示植物,进行盆栽试验,以评估不同施用量(10和30 g·kg−1)下原始生物质炭和锰改性生物质炭对土壤中砷和铅生物有效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施用各比例和种类的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和pH (P<0.05),同时降低了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锰改性生物质炭相比原始生物质炭的效果更为显著。施用10 g·kg−1锰改性生物质炭使土壤中有效态砷质量分数显著降低了11.5%,而30 g·kg−1锰改性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土壤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可提取态的铅质量分数,降低了28.3% (P<0.05)。相比对照,施用10 g·kg−1锰改性生物质炭使土壤中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活性显著提高了11.6%,30 g·kg−1锰改性生物质炭使土壤酸性磷酸酶和β-葡萄糖甘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9.8%和37.7% (P<0.05)。同时,锰改性生物质炭处理的大蒜植株中氮、磷、钾质量分数显著提高(P<0.05),砷、铅质量分数显著降低(P<0.05)。  结论  锰改性生物质炭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修复砷铅复合污染土壤表现出较大的潜力。图8表1参52
黄槽毛竹叶绿体基因组及毛竹种下分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
刘萱, 邹龙海, 周明兵
2024, 41(5): 1037-104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10
[摘要](159) [HTML](38) [PDF](10)
摘要:
  目的  对黄槽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f. luteosulcata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组装、注释和分析,并与其他毛竹Ph. edulis种下分类群比较叶绿体遗传信息差异和系统进化关系。  方法  利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数据组装了黄槽毛竹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了基因结构注释,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其组成、密码子偏好性、重复序列等分析。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比较不同毛竹种下分类群的系统进化关系和基因组序列差异。  结果  黄槽毛竹的叶绿体基因组是长度为139 678 bp,包含132个基因的双环DNA;包含蛋白质编码基因85个、核糖体RNA (rRNA) 8个和转运RNA (tRNA) 39个。该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偏好使用以A/U碱基结尾,包含49个重复序列、55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其中简单重复序列最多的类型为A/T。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黄槽毛竹与其他毛竹种下分类群共同组成单系分支,且与毛竹原变种Ph. edulis var. pubescens亲缘关系最近。基于7个毛竹种下分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和编码基因特征分析显示:毛竹种下分类群之间存在着编码基因数量和结构差异,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存在较低程度序列变异。  结论  首次对毛竹种下分类群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并揭示了这些种下分类群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序列差异。这些变异资料可以用于毛竹种下分类群的鉴定比较。图5表2参27
香榧种实生长早期枝叶和种实矿质元素质量分数及积累量动态分析
叶淑媛, 曾燕如, 曹永庆, 田苏奎, 喻卫武
2024, 41(5): 1047-105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83
[摘要](174) [HTML](36) [PDF](16)
摘要:
  目的  探究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种实早期生长阶段枝叶与种实矿质元素质量分数、积累量的关系,为科学施肥,提升香榧种仁品质及产量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2+17) a香榧试验林(砧木为2年生,嫁接后生长了17 a),采集3月上旬至7月上旬当年生侧枝(含叶片)及2代种实,对枝叶、种实中氮、磷、钾、钙、镁、锌、锰、铜质量分数及积累量动态变化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香榧种实早期生长阶段,种实横纵径、单果干鲜质量及含水率在4月上旬前无明显变化,4月中旬至6月中旬均增长迅速,之后趋于平稳。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枝叶中氮、磷、钾的积累量下降,而种实中氮、磷积累量及钾质量分数持续上升,表明枝叶中的氮、磷、钾优先供应种实的生长,缓生期与花芽分化期种实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小,速生期种实对氮、磷、钾需求增加,该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增强;在时间尺度上,钙在枝叶中逐渐吸收、积累,种实中钙质量分数及积累量则呈显著、极显著降低;速生期后,种实中的镁积累量增高,枝叶中镁积累量及质量分数均随着种实的膨大而下降;香榧种实早期生长阶段枝叶中锌、铜积累量呈下降趋势,种实对锌、铜、锰需求量较小。  结论  ①速生期香榧种实的体积和含水率快速增加,进入充实期后趋于稳定。②元素质量分数、积累量与香榧种实生长期密切相关。为提高香榧种实品质,应在种实缓生期末期和速生期开始时施加氮、磷、钾肥,并配合施用适量锌、铜等微量元素肥料,在种实采收后施用镁肥。图5参27
彩叶桂叶色变化及生理特征分析
金笑雨, 王艺光, 赵宏波, 董彬
2024, 41(5): 1056-106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60
[摘要](244) [HTML](47) [PDF](6)
摘要:
  目的  探讨彩叶桂Osmanthus fragrans Colour Group在生长过程中叶色变化及相关生理特征,为彩叶桂的品种分类、筛选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9份彩叶桂种质材料,运用量化标准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同时,从中选择2个代表性品系(‘罗彩3号’‘Luocai 3’和‘罗彩28号’‘Luocai 28’)进行色素分布观察、组分定性、质量分数测定以及生理指标测定。  结果  基于叶片变色30%的叶色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彩叶桂品系分为两大类共3个色系,即红棕色系(第Ⅰ类第1亚类)、橙棕色系(第Ⅰ类第2亚类)和紫粉色系(第Ⅱ类)。解剖结构显示:花青素主要分布在幼嫩叶片的上下表皮细胞中,并随着叶片生长逐渐减退。同时,花青素质量分数逐渐下降,叶绿素质量分数持续上升,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虽逐渐上升但变化不显著。在叶片生长过程中,2个品系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但在叶片变色为0时相对较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不断增加,但‘罗彩3号’在每个时期均高于‘罗彩28号’;叶片pH无显著变化且始终处于酸性范围。  结论  基于叶片变色30%的叶色参数可对彩叶桂进行色系划分。彩叶桂叶色变化主要受花青素质量分数减少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增加的影响,而POD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棕色系和橙棕色系之间的区别在于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的质量分数及其比值。图7表1参29
元宝枫幼苗生长对不同生物质炭基质的响应
陈梦婕, 李小英, 苏小娟, 王毅雯, 武泽婷
2024, 41(5): 1066-107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09
[摘要](155) [HTML](52) [PDF](15)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量生物质炭基质对元宝枫Acer truncatum幼苗生长与幼苗养分的影响,筛选较优生物质炭及施炭量,以期为元宝枫育苗基质科学施用生物质炭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元宝枫幼苗为试验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对照组(ck1)为常规轻基质不加生物质炭。选取橡胶木炭、稻壳炭和竹炭3种生物质炭,分别设置30.0、50.0、70.0 g·kg−1的添加量,测定不同处理下元宝枫幼苗生长量、生物量、光合指标、根系形态、养分等指标,通过主成分与隶属函数分析对元宝枫幼苗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探讨最佳生物质炭及添加量。  结果  育苗基质中添加生物质炭对元宝枫幼苗生长量、生物量、根系形态、光合指标、养分质量分数均有一定促进作用,施用稻壳炭对幼苗株高、茎粗、光合指标、根系形态提升效果优于竹炭和橡胶木炭。50.0 g·kg−1稻壳炭对幼苗根系生长最佳,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较ck1分别提高了98.79%、110.22%、175.00%和37.50%;70.0 g·kg−1稻壳炭对叶绿素、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较ck1分别提高了50.00%、221.76%、200.00%和146.91%。添加50.0 g·kg−1稻壳炭的苗木评价指数最大(0.665),为最佳施炭量。  结论  育苗基质中添加生物质炭对元宝枫幼苗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建议在育苗时优先选择添加50.0 g·kg−1的稻壳炭基质。图3表4参31
底泥基质对匍匐剪股颖‘本特A-4’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夏宏蕾, 王蕾, 方朝储, 王敏艳, 刘万鹏, 沈澄, 张进
2024, 41(5): 1075-108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57
[摘要](179) [HTML](34) [PDF](14)
摘要:
  目的  河湖库塘清淤底泥用于草皮等高经济价值园林绿化植物生产,既能有效解决挤占耕地与破坏耕层问题,又能协同解决底泥等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难题。  方法  通过混料设计,按照底泥最大消耗原则,设置底泥、沼渣、生物质炭3种原料用量比例(体积比)分别为50%≤底泥≤100%、0≤沼渣≤50%、0≤生物质炭≤10%,共13个处理,同时设置耕作土为对照组,测定匍匐剪股颖‘本特A-4’Agrostis stolonifera ‘PENN A-4’生长指标(生物量干质量、叶绿素、根系活力)和生理指标(可溶性糖、丙二醛、抗氧化保护酶),明确河道底泥为主料的基质代替传统耕作土种植匍匐剪股颖‘本特A-4’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结果  与耕作土(对照)相比,混料基质中3种原料比例(体积比)底泥为75.00%、沼渣为20.00%、生物质炭为5.00%时,匍匐剪股颖‘本特A-4’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质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8.53%和17.19% (P<0.05),根系活力极显著提高了近1倍 (P<0.01),但匍匐剪股颖‘本特A-4’叶绿素a、b质量分数分别均极显著降低了约20.00% (P<0.01)。另外,混料基质使匍匐剪股颖‘本特A-4’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极显著升高28.66% (P<0.01),对植株体内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不显著。  结论  以底泥为主料,掺混适当比例的生物质炭、沼渣的基质代替耕作土种植匍匐剪股颖‘本特A-4’是可行的,掺混的沼渣能够有效提高匍匐剪股颖‘本特A-4’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根系活力,生物质炭可有效提高匍匐剪股颖‘本特A-4’地下部分生物量。图5表4参25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潘振华, 周媛,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2024, 41(5): 1085-109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05
[摘要](162) [HTML](188) [PDF](11)
摘要:
  目的  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方法  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  结果  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  结论  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文献综述
植物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物(ESCRT)调控逆境胁迫响应的研究进展
李娟, 曹岳英伦, 施林娟, 陈笔慧, 谭雅薇, 高燕丽, 曹文瀚
2024, 41(5): 1094-110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66
[摘要](406) [HTML](253) [PDF](28)
摘要:
逆境胁迫是导致全球农作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植物受到胁迫时,细胞内蛋白质运输途径需要迅速调整,以确保与应激反应相关的货物分子能通过内膜系统被正确递送到效应位点。真核生物的内膜系统由多种细胞器构成,这些细胞器在有序调控下被准确而高效地生成,参与细胞内物质运输。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物(ESCRT)参与调控液泡前体/多囊泡体的生物学发生过程,并促使了泛素化蛋白从内吞体到液泡的运输过程。本研究重点概述了ESCRT在植物逆境胁迫响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ESCRT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以及ESCRT在植物非生物胁迫(干旱、盐胁迫)和先天免疫中的调控作用。探究ESCRT如何特异性识别并调控逆境胁迫响应蛋白,将有助于构建更为精准的ESCRT介导逆境响应的分子调控网络。图2表1参70

双月刊,创刊于1984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浙江农林大学

主编:沈希

编辑: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

电话:0571-63732749

E-mail:zlxb@zafu.edu.cn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小程序


微店购买


淘宝购买


元宇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