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1卷  第3期

封面
2024 年 3 期封面
2024, 41(3).
[摘要](169) [HTML] (41) [PDF](67)
摘要:
目次
2024 年 3 期目次
2024, 41(3): 1-2.
[摘要](144) [HTML] (59) [PDF](39)
摘要:
香榧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专题(特邀主编:吴家胜,宋丽丽)
纳米复合膜对香榧坚果储藏过程中油脂品质的影响
胡渊渊, 鲍俊俊, 蔡晓郡, 周小妹, 杨大鹏, 宋丽丽
2024, 41(3): 447-4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77
[摘要](405) [HTML] (92) [PDF](66)
摘要:
  目的  研究新型纳米复合膜包装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籽在储藏过程中油脂品质的变化规律,为开发香榧等其他坚果的新型包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提取精油后的香榧假种皮残渣和香榧精油为原料制备的纳米复合膜液为包装原材料,采用Schaal烘箱法加速香榧储藏期的氧化试验,设置2种包装形式[直接涂膜:对照(ck)和纳米复合膜液(Coating);成膜袋装:塑料袋包装(PE)和纳米复合膜袋包装(Film)],测定各处理下0~6周储藏过程中香榧籽失质量率、酸价、碘值、皂化值、脂氧合酶活性、过氧化值、羰基价、茴香胺和硫代巴比妥酸质量分数。  结果  ①储藏4~6周,Coating处理的香榧籽的碘值显著高于ck(P<0.05),且Film处理的香榧籽的碘值显著高于PE处理(P<0.05)。②储藏5~6周,Coating处理的香榧籽的脂氧化酶活性、过氧化值、羰基价和硫代巴比妥酸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ck(P<0.05),且Film处理的香榧籽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PE处理。③PCA分析显示:储藏1~6周,Coating与Film处理的香榧籽之间无明显的分离,但它们与PE、ck之间则存在明显的分离。  结论  新型制备的纳米复合膜液无论是直接涂层还是成膜包装,均可显著延缓储藏香榧籽的油脂酸败,使其保持较好的油脂品质。图6参36
香榧种实充实期叶面施肥对种实品质的影响
郝琪淳, 谢吉全, 戴文圣, 李柯豫, 俞晨良, 喻卫武
2024, 41(3): 457-46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194
[摘要](433) [HTML] (113) [PDF](65)
摘要:
  目的  以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种实充实期补肥作为切入点,研究香榧种实的外观性状、营养品质、元素质量分数、花芽分化、膨大坐果等,以期为补充树体营养及提高种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6—8月香榧种实充实期,施用清水作为对照,并喷施7种商品叶面肥进行处理(氨基酸水溶肥、黄腐酸水溶肥、活力钾水溶肥、高力钙水溶肥、液体硼水溶肥、微量元素水溶肥、大量元素水溶肥),测定香榧种实外形、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粗蛋白质量分数、淀粉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成花强度等指标,分析施肥对香榧种实品质的影响。  结果  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和大量元素水溶肥能显著(P<0.05)增加香榧种实的核形指数、单核质量、出核率、仁型指数、单仁质量,显著(P<0.05)降低淀粉质量分数,明显提高油脂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及成花强度,其中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香榧种实单核质量较对照提高9.8%,淀粉质量分数较对照减少1.9%;大量元素水溶肥处理的香榧种实单仁质量、油脂质量分数、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较对照分别增加9.5%、11.9%、15.9%。同时,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对香榧种实金松酸相对含量起到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较对照增加15.9%;喷施大量元素水溶肥香榧种实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对照显著(P<0.05)增加4.2%。此外,高力钙水溶肥对香榧种实出仁率、成花强度和坐果率具有促进作用,较对照分别提高3.3%、17.1%和10.9%;活力钾水溶肥较对照显著(P<0.05)提高香榧种实蛋白质质量分数13.6%。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香榧种实品质综合评分最高。  结论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香榧种实品质的作用存在差异,氨基酸水溶肥处理的效果最佳,高力钙水溶肥、大量元素水溶肥次之。图3表5参29
树形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和种实品质的影响
马爽, 索金伟, 成豪, 胡渊渊, 喻卫武, 宋丽丽, 吴家胜
2024, 41(3): 467-47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40178
[摘要](231) [HTML] (43) [PDF](36)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树形调整对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树冠光照强度和光合速率的影响,阐明不同骨干枝数目和开张角度处理下香榧种实中碳水化合物、油脂等变化规律,揭示树形调整对香榧种实品质的影响,为香榧树形培养、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设置不同骨干枝数目和骨干枝开张角度单因素和交互处理试验,测定树冠光照强度、叶片光合速率,分析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含油率及脂肪酸组分变化。  结果  骨干枝开张角度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60°处理下5—9月香榧树冠中层和下层的光照强度显著增加(P<0.05),7月树冠中层光照强度最高达到40 klx,但80°开张角度则会降低树冠光照强度。同时,骨干枝数目和开张角度的交互处理下,5、7和9月香榧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显著提高(P<0.05)。碳水化合物检测发现,3和4条骨干枝与60°开张角度(N3-A60°和N4-A60°)处理下香榧种实中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5月香榧种实可溶性糖和淀粉质量分数分别达到609.05和576.63 mg·g−1。树形调整也显著促进了香榧种实中可溶性蛋白和油脂的积累(P<0.05)。  结论  树形调整对香榧树冠光照强度、叶片光合能力和种实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3和4条骨干枝与60°开张角度处理最佳。图2表7参38
雌雄香榧嫩枝扦插生根及响应干旱的生理差异
汪小荣, 邱红, 张启香, 吴家胜, 娄和强
2024, 41(3): 478-48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71
[摘要](241) [HTML] (59) [PDF](21)
摘要:
  目的  探究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雌雄植株的生根差异和响应干旱胁迫的生理差异,为香榧抗干旱种质资源的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香榧新生雌雄株枝条为材料,比较两者夏季扦插生根差异,对生根状况较一致的香榧雌雄株施加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处理,比较不同时间下香榧雌雄株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和活性氧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  结果  夏季扦插的香榧雄株成活率普遍高于雌株,雌雄株扦插的最佳时间不同,与7和8月相比,6月扦插的香榧雌株成活率和生根率更高,侧根数更多,而8月扦插的香榧雄株较6和7月的成活率和生根率更高,侧根数更多。在扦插相同时间下,雄株的成活率和生根率均高于雌株。干旱胁迫引起香榧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并扰乱其渗透调节功能和活性氧代谢平衡。在干旱胁迫下,与雄株相比,雌株具有更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较低的丙二醛(MDA)、脯氨酸(Pro)、超氧阴离子(O2−)和过氧化氢(H2O2)质量摩尔浓度。  结论  夏季扦插的香榧雄株比雌株具有更高的扦插成活率。干旱胁迫下,香榧雌株能够更好地利用抗氧化系统来减少干旱胁迫引起的活性氧积累和细胞损伤,从而使香榧雌株比雄株更耐干旱。图4表1参28
研究论文
蚯蚓活动对毛竹林土壤二氧化碳排放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田肖清凡, 肖向前, 邱裕丰, 卜爱爱, 雷刚, 陈有超, 蔡春菊, 唐荣贵, 蔡延江
2024, 41(3): 486-49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369
[摘要](240) [HTML] (80) [PDF](22)
摘要:
  目的  土壤动物对土壤碳循环至关重要。探究蚯蚓活动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下土壤二氧化碳(CO2)排放及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方法  通过3个月的温室盆栽试验,以单独种植毛竹为对照(ck),以分别添加凋落物(MBL)和凋落物及蚯蚓(MBLE)为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段采集并分析土壤释放的CO2,测定土壤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  结果  蚯蚓活动极显著增加了20.3%的毛竹生物量(P<0.01),其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随时间变化敏感。试验前期(<51 d),MBLE处理与MBL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试验后期(>51 d),MBLE处理的CO2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MBL处理(P<0.05),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较MBL处理仅增加4.5%。此时,MBL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较MBLE处理高25.2%。土壤碳质量分数对蚯蚓活动的响应同样随时间变化敏感。MBLE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在前68 d均低于MBL处理,但试验结束时(第85天),MBLE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提高了15.2% (P<0.05);土壤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颗粒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5%、8.5%和10.6%;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极显著降低了26.3% (P<0.01)。  结论  蚯蚓活动可促进毛竹生长,增加毛竹林土壤碳质量分数,并在试验结束时降低土壤CO2排放通量及累积排放量。图3表2参47
硅肥和生物质炭添加对毛竹林土壤活性硅组分的影响
王佳雨, 朱玲姣, 黄程鹏, 姜培坤, 查强威, 陈林海
2024, 41(3): 496-50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366
[摘要](257) [HTML] (66) [PDF](24)
摘要:
  目的  探究施用硅肥和生物质炭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人工林土壤水溶性硅、生物可利用硅、有机结合态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无定形硅(生物成因和成土成因)、总硅质量分数的影响;分析土壤水溶性硅与土壤活性硅组分和土壤特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遵循析因试验设计,共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S0B0)、施用硅肥450 kg·hm−2 (S1B0)、施用生物质炭10 t·hm−2 (S0B1)、硅肥和生物质炭配施(S1B1)。  结果  硅肥提高毛竹林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硅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生物质炭增加无定形硅库(主效应)。硅肥和生物质炭配施提高了土壤水溶性硅。硅肥、生物质炭添加和土层深度均改变土壤活性硅组成,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活性硅组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2)。此外,硅肥添加可直接和间接提高土壤水溶性硅,介导土壤硅组分之间转化,并提高土壤活性硅库容。生物质炭添加提高土壤水溶性硅积累,一方面增加植物源硅,另一方面提高土壤pH,提高成土成因无定形硅质量分数,调控土壤硅在各组分分布。  结论  施用硅肥和生物质炭促进了毛竹人工林土壤活性硅的积累,并改变了其相互转化,但其转化路径存在不同。图4表5参41
生物质炭配施有机物料对红壤碳组分及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章磊, 徐祎萌, 白美霞, 周燕, 秦华, 徐秋芳, 陈俊辉
2024, 41(3): 506-51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68
[摘要](337) [HTML] (46) [PDF](37)
摘要:
  目的  分析生物质炭和有机物料施用对旱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探明微生物的碳氮磷元素限制特征,为提升红壤有机碳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有机物料对照(ck)、玉米Zea mays秸秆单施、羊粪单施及其分别与生物质炭(玉米秸秆炭)配施等6个处理。试验开始2 a后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碳氮磷循环相关碱解酶活性和氧化酶活性。  结果  与单施秸秆和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有机物料配施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质量分数(P<0.05),提高了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及惰性碳组分质量分数,降低了有机碳活性指数。有机物料施用显著提高了纤维二糖水解酶(CB)、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过氧化物酶(PERO)活性(P<0.05);与单施羊粪相比,生物质炭与羊粪配施处理显著降低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50.9%、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32.1%、NAG活性45.3%、酸性磷酸酶(PHOS)活性40.0% (P<0.05)。与单施秸秆相比,生物质炭与秸秆配施降低了多酚氧化酶(PHOX)活性28.6%和PERO活性22.2%,但对其他酶的活性无影响。与单施秸秆相比,生物质炭配施秸秆降低了向量长度;与单施羊粪相比,生物质炭配施羊粪对酶化学计量比、向量长度及向量角度均无显著影响。PERO和PHOX与土壤惰性碳质量分数、碳氮比、碳磷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惰性碳质量分数、碳氮比和碳磷比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因子。  结论  与有机物料单施相比,生物质炭与有机物料配施可以更好地提高旱地红壤养分和惰性碳组分质量分数,降低有机碳分解酶活性,缓解碳磷限制,可作为改善红壤微生物养分限制和提高碳汇能力的有效措施。图2表3参 44
北京市通州区绿地土壤重金属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孙经宇, 孙向阳, 李素艳, 王晨晨, 岳宗伟
2024, 41(3): 517-52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35
[摘要](311) [HTML] (62) [PDF](27)
摘要:
  目的  北京市通州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本研究对通州区绿地土壤开展重金属调查,进行源解析和风险评价,评判现阶段的绿地利用是否符合清洁安全的要求并提出重金属风险防控建议。  方法  采集并测定研究区60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的pH值及镉(Cd)、铬(Cr)、铅(Pb)、铜(Cu)、锌(Zn)、砷(As)和汞(Hg)等7种重金属全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受体模型等方法进行源解析;采用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  结果  研究区土壤中Cd、Cr、Pb、Hg、As、Cu和Zn等7种重金属平均质量分数分别是0.53、47.87、11.95、0.25、6.71、4.64、51.21 mg·kg−1,所有点位的重金属质量分数均没有超过GB 15618—2018《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主成分分析表明:Cd、Pb、Hg、As受人为源影响,主要来自煤炭燃烧、交通、工业和农业活动污染;Zn受自然源影响,和土壤母质有关;Cu和Cr受混合来源影响,来自土壤母质和农业活动污染。根据受体模型对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源解析,发现在表层有一定累积的Cd大部分来自人为源(92%);Hg分别来自工业源(29%)、燃煤和交通源(17%)、农业源(13%),还有35%的未知源,推测未知源可能是混合源。对绿地土壤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地积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险指数显示Cd和Hg有较高生态风险响应。研究区综合潜在风险值大部分处于轻微和中等潜在生态风险,有少量点位处于重度生态风险。  结论  通州区绿地土壤整体风险等级处于中低风险,引起风险的主要重金属元素为Cd和Hg,二者是生态风险优先控制元素,可从燃煤、交通和工业排放方面进行控制。图5表4参32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青海省雪豹潜在适宜生境的影响
王祥福, 李愿会, 王维枫, 孙杰杰, 王倩, 董文婷, 王荣女, 杨娅琪
2024, 41(3): 526-53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259
[摘要](219) [HTML] (56) [PDF](16)
摘要:
  目的  模拟不同气候情景下高寒山地珍稀动物适宜生境变化,对探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山地珍稀动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方法  选取对雪豹 Panthera uncia分布可能存在影响的22个环境变量,分别利用2000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代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情况,运用最大熵模型 (MaxEnt) 模拟雪豹适生区的分布变化,并对未来RCP 4.5和RCP 8.5等2种气候情景下2050年的雪豹潜在适宜生境进行模拟。  结果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之前,雪豹在青海省的高适生区面积为11.79万 km2,中适生区面积为11.96万 km2,低适生区面积为22.96万 km2,总适宜性分布面积为46.71万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64.7%)。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之后,雪豹的高、中、低适生区分别为11.78、11.77、24.14万 km2,总适生区面积共增加到了47.69万 k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66.0%)。未来场景模拟结果显示:至2050年,青海省雪豹适宜生境总体上呈现出收缩聚拢的趋势,其高、中、低适宜生境面积相较于2020年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适宜生境在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分别减少0.14和0.72万 km2,而中高适宜生境面积减少0.32和0.49万 km2  结论  相比2000年,202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雪豹适宜生境略有增加,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并未导致雪豹适宜生境的明显扩张。气候变暖可能对雪豹的适宜生境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加强雪豹活动监测,提前制定气候变化下雪豹等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策略。表3参42
天目山不同海拔大蛾类种群多样性及时间动态
胡瑞祺, 方卫军, 王义平
2024, 41(3): 535-54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69
[摘要](282) [HTML] (65) [PDF](20)
摘要:
  目的  阐明浙江天目山大蛾类种群在不同海拔上的关系以及时间动态变化,为天目山昆虫调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灯诱法,于2022年5—8月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大蛾类昆虫进行采集,并对大蛾类种群及时间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  共采集大蛾类昆虫3 367只,隶属25科269种。优势类群为尺蛾科Geometridae、草螟科Crambidae、天蛾科Sphingidae和夜蛾科Noctuidae。在海拔600~1 200 m内,大蛾类种群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总体呈正相关。在海拔600~1 200 m梯度上,大蛾类的种-多度曲线趋向对数正态分布,其余海拔梯度符合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7月的大蛾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最多,稳定性较强。  结论  天目山的大蛾类种群对时间敏感,5—8月大蛾类物种和个体数先增加后减少;大蛾类种群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中低海拔梯度间的相似性系数呈中等相似和极相似水平。图3表4参20
新疆天山云杉种子雨时空动态分布及种子萌发特性
赵鑫, 陈虹, 赵善超, 陈兵权, 郭来珍, 周昊亮
2024, 41(3): 542-54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02
[摘要](192) [HTML] (59) [PDF](20)
摘要:
  目的  研究新疆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 种子雨时空动态分布规律和种子萌发状况,为预测森林群落的演替趋势,并为保护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林场设置3块面积为1 hm2天然林永久固定监测样地,采用机械布局的方法以10 m×10 m的样方为单位,在样方中心设置1个种子雨收集器,每个样地共100个收集器。采用方差/均值(Cx)、负二项指数(K)、聚集度指标(I)、Cassie R M指标(CA)等4种空间分布类型评价方法判别种子雨空间分布状态。此外,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分别测定种子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  结果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散种量较高;2022年的种子雨总量极显著高于2021年的种子雨总量;Cx为2 047.01、K为1.02、I为2 046.01、CA为0.99,4个指标均显示种子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各样地高峰期的天山云杉种子千粒重显著高于初始期和末尾期的天山云杉种子千粒重;而种子雨初始期和高峰期的种子平均发芽势与平均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末尾期的种子的平均发芽势和平均发芽率。  结论  天山云杉种子的散种量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且种子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落种高峰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此时种子质量最大,平均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图5表1参29
山西西南部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辛鹏程, 魏天兴, 陈宇轩, 于欢, 沙国良, 郭鑫, 任康
2024, 41(3): 549-55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73
[摘要](212) [HTML] (53) [PDF](15)
摘要:
  目的  研究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植物-凋落物-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可揭示该地区生态系统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性营养元素。  方法  选取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为研究对象,天然次生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为对照,分析不同林分植物叶、枝、根,凋落物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  结果  ①典型林分的乔木各器官碳(C)、氮(N)、磷(P)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叶、枝、根,与C相比,各器官间N、P质量分数变化幅度较大;油松各器官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刺槐叶、根、凋落物和土壤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刺槐具有较好的固氮作用。②刺槐叶C/N和C/P显著低于其他林分(P<0.05),叶N/P为14~16,其他林分叶N/P均低于14;凋落物N/P低于25,分解受N元素限制;③典型林分的植物各器官C、N与凋落物C、N显著正相关(P<0.05),而P与凋落物和土壤P无显著相关性;土壤C与凋落物C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凋落物N呈显著正相关(P<0.05);凋落物C/N、C/P与土壤C/N、C/P、N/P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  结论  黄土丘陵区典型林分植物生长发育和凋落物的分解主要受N元素限制。刺槐具有良好的固氮作用且生长速率较快,在该地区人工林植被恢复中可着重选择和保护。图3表1参30
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立地因子对林木更新的影响
叶子霖, 窦啸文, 汤孟平
2024, 41(3): 557-56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46
[摘要](267) [HTML] (46) [PDF](23)
摘要:
  目的  研究天目山针阔混交林立地因子对林木更新的影响,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天目山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将林木更新因子与土壤因子、地形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再利用单因素方差方法分析不同土壤、地形因子间林木更新的差异性,构建线性回归模型来定量描述林木更新与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天目山针阔混交林更新树种为79种,其中优势树种为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润楠Machilus pingii、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榧树Torreya grandis、山胡椒Lindera glauca、柃木Eurya japonica、豹皮樟Litsea coreana。②速效钾与更新树种总株数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海拔与更新树种总株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有机质与更新树种种数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速效钾与更新树种种数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③不同等级坡向和速效钾的更新树种总株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等级坡度和有机质的更新树种种数有显著差异(P<0.05)。④在以更新树种总株数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中,速效钾、海拔的回归系数显著(P<0.05)。  结论  在天目山针阔混交林中,海拔、坡度、坡向、有机质和速效钾对林木的更新产生显著影响。图3表5参49
毛竹ICE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王书伟, 周明兵
2024, 41(3): 568-57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45
[摘要](334) [HTML] (66) [PDF](22)
摘要:
  目的  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ICE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及分析,找出响应毛竹抗寒关键家族成员,研究毛竹ICE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及遗传转化,为提高毛竹抗寒性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毛竹ICE基因家族成员,并对4、0、−2 ℃低温处理0(对照)、0.5、1.0、24.0、48.0 h的毛竹生理指标和ICE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  结果  共鉴定了4个毛竹ICE基因。保守结构域和多重序列比对分析表明:PeICE基因结构高度相似。系统发育关系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PeICE基因与水稻Oryza sativa亲缘关系更近,同时存在大量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活性氧自由基(ROS)染色发现随着处理时间增长,ROS染色逐渐加深,但是其0 ℃处理24.0 h、−2 ℃处理1.0 h后染色逐渐减弱。脯氨酸(Pro)质量摩尔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示:4和0 ℃条件下,Pro质量摩尔浓度和SOD活性整体增加,但−2 ℃时低于对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示:在3个低温处理下均增加。ICE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4、0 ℃处理时PeICE表达量整体增加,且都以PeICE3 增量最明显;而−2 ℃处理下PeICE 整体表达量水平低于对照。  结论  随着温度降低和处理时间增强,毛竹受到的损伤不断增强,其内酶活系统以及ICE基因积极响应低温胁迫,其中,PeICE3对低温胁迫最为敏感,但在−2 ℃时,ICE基因表达量并未增加,推测该基因家族响应了寒冷胁迫而非冷冻胁迫。图7表1参42
重瓣榆叶梅全叶绿体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段春燕, 王晓凌
2024, 41(3): 577-58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89
摘要:
  目的  对重瓣榆叶梅 Prunus triloba ‘Multiplex’ 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探究其系统发育位置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成特点。  方法  以重瓣榆叶梅叶片为材料,采用2×CTAB法提取叶绿体DNA,利用Illumina NovaSeq 平台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组装、注释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遗传特征。联合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数据,基于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了重瓣榆叶梅系统进化关系。  结果  重瓣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 157 827 bp,NCBI登录号 MT937181,其结构为经典的四分体结构,由1个大单拷贝区域(LSC),1个小单拷贝区域(SSC)及反向重复区域(IRa/IRb)构成,其序列长度分别为86 032、19 023、26 386 bp。GC和AT的总占比分别为36.80%和63.20%。重瓣榆叶梅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注释到132个基因,包括tRNA基因、编码蛋白基因、rRNA基因,分别为37、87、8个。重瓣榆叶梅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 26 678个密码子和236个符合条件的SSR位点。SSR 位点中A/T碱基占优势,碱基偏好性十分明显。  结论  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重瓣榆叶梅和榆叶梅P. triloba 聚合成一分支结构,与同属植物长柄扁桃P. pedunculata亲缘关系较近。图4表4参26
换锦花LsMYB7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郑正权, 赵梦婧, 高燕会
2024, 41(3): 586-59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368
摘要:
  目的  研究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对换锦花Lycoris sprengeri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从换锦花花瓣中克隆获得花色苷形成相关R2R3-MYB转录因子LsMYB7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通过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研究LsMYB7基因对花色苷积累的调控作用。  结果  克隆到1条长951 bp的 LsMYB7基因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ORF)为825 bp,编码274个氨基酸,LsMYB7蛋白含有2个R2和R3结构域,属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系统进化分析表明LsMYB7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S22亚族基因聚为一类;LsMYB7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在不同花发育阶段和不同花色无性系中,LsMYB7基因表达与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主要在败花期和花色苷含量较高的H1无性系中表达;LsMYB7基因沉默后,换锦花花瓣明显变短,颜色变深,且LsCHS、LsF3'H、LsANS、LsUFGT1和LsUFGT2等花色苷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  结论  LsMYB7属R2R3-MYB转录因子家族S22亚族,通过正向调控LsCHS、LsF3'H、LsANS、LsUFGT1和LsUFGT2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花色苷积累。图9表1参31
10年生香椿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种源变异及选择
沈汉, 郑成忠, 邱勇斌, 汪清华, 华克达, 缪强, 范艳如, 姜景民, 韦一, 刘军
2024, 41(3): 597-60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81
[摘要](196) [HTML] (55) [PDF](19)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10年生香椿Toona sinensis生长与形质性状的种源变异,揭示不同性状在地理种源上的变异规律,并进行种源区划及优良种源选择。  方法  以浙江开化县林场的10年生香椿种源林为试材,测定其树高、胸径、枝下高、冠幅、材积、树干圆满度和树冠圆满度,获取各种源生态环境因子,进行方差、主成分、相关性和聚类等分析,计算广义遗传力、综合选择指数和遗传增益,阐明生长和形质性状地理变异模式及与产地生态因子关系。  结果  树高、胸径、树干圆满度和材积存在极显著(P<0.01)种源差异,种源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和材积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种源胸径与冠幅、枝下高和材积之间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胸径与产地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日最低气温和最干燥季节日平均气温等显著(P<0.05)正相关。根据种源聚类结果,可将香椿划分为南部和北部2个种源区,并筛选出3个优良种源,分别为元谋、恩施和太和。  结论  10年生香椿种源间差异显著,并且树高、胸径、材积等性状存在从南向北逐渐减小的变异规律,对其进行选择时胸径是主要的遗传改良性状,可为材用型香椿良种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图3表6参25
罗田县板栗品种授粉配置研究
魏振宇, 张龙, 李爱华, 余昕, 李寄凡, 程一鸣, 刘文静, 陈艳清, 桂爱琴, 舒常庆
2024, 41(3): 606-61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37
摘要:
  目的  筛选湖北省罗田县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品种高产优质的授粉组合。  方法  选用‘桂花香’ ‘Guihuaxiang’、‘八月红’‘Bayuehong’、‘六月暴’‘Liuyuebao’、‘乌壳栗’‘Wukeli’、‘玫瑰红’‘Meiguihong’、‘浅刺大板栗’‘Qiancidabanli’等6个罗田县栽培的板栗品种,在花期相遇的基础上,设计22个授粉组合,开展品种授粉配置试验,对各授粉组合的授粉结实性和果实性状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  异交显著降低了空苞率,除‘乌壳栗’外,各品种的异交空苞率均低于自交。异交显著提高了成果率(P<0.05),除‘乌壳栗’外,各品种的自交成果率均低于50%。授粉品种对各品种的刺苞性状、坚果性状、种仁的蛋白质和淀粉质量分数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成果率、果实性状等指标及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各品种的成果率高、果实品质较好的授粉组合(♀×♂)是: ‘桂花香’ב八月红’、‘八月红’ב六月暴’、‘六月暴’ב桂花香’、‘六月暴’ב八月红’、‘乌壳栗’ב六月暴’、 ‘玫瑰红’ב浅刺大板栗’、‘浅刺大板栗’ב桂花香’、‘浅刺大板栗’ב乌壳栗’。  结论  合理进行品种授粉配置可以有效降低罗田板栗品种的果实空苞率,提高果实产量与品质,实现高产优质栽培。图3表5参26
遮光对单叶铁线莲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子航, 陶丽, 侴天泽, 杨晗曦, 刘志高, 俞慧婷, 申亚梅
2024, 41(3): 615-62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08
摘要:
  目的  探讨单叶铁线莲Clematis henryi对不同光照强度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单叶铁线莲的引种栽培和园林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以3年生单叶铁线莲扦插苗为研究材料,设置遮光率为0 (ck)、80% (T1)、60% (T2)、50% (T3)和40% (T4) 5种光照处理,研究不同遮光强度对单叶铁线莲植株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结果  ①遮光处理显著增加植株分蘖数量、节数和节间距(P<0.05),T1处理的分蘖数和节数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3.0%和24.3%,T1、T2、T3处理的节间距分别高于对照27.5%、8.4%和32.1%,T3处理的生物量最高,高于对照36.7%;②遮光处理极显著促进蛋白质合成,同时减少丙二醛(MDA)的产生(P<0.01),T1处理的MDA质量摩尔浓度最低,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于30 d达最大值(11.2 mg·g−1);③叶绿素a和叶绿素b质量浓度不断增加,60 d时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T1处理的叶绿素总量于30 d时达最大值(2.28 mg·L−1),为对照的3.9倍;④随遮光强度由高到低,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同时2种酶的活性随时间推移逐步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则相反。  结论  单叶铁线莲有较强耐阴性,50%~60%的光照强度可显著促进枝和叶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提高观赏价值。夏季栽培单叶铁线莲应选择适宜的遮光环境,保障植株的健康生长。图3表4参30
东京四照花嫩枝扦插繁殖及生根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
袁振安, 杜文婷, 刘国华, 毛霞, 洑香香
2024, 41(3): 624-63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57
摘要:
  目的  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扦插基质和生长阶段对东京四照花Cornus hongkongensis subsp. tonkinensis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东京四照花的繁殖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生根粉1号(ABT-1)、萘乙酸(NAA)和吲哚乙酸(IAA)]、质量浓度(100、300和500 mg·L−1)和浸泡时间(30、60和180 min)进行正交设计,采用4种扦插基质[蛭石(S1)、河沙(S2)、V(泥炭土)∶V(蛭石)∶V(珍珠岩)=2∶2∶1(S3)和V(泥炭土)∶V(黄土)=1∶1(S4)],在不同生长阶段(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嫩枝扦插,统计分析各生根指标,测定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质量分数和相关生根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  ①东京四照花插穗生根类型以皮部生根为主,占总生根数的58.60%。②在正交试验中,300 mg·L−1IAA浸泡30 min处理生根率最高(77.78%)。③在扦插基质中,S3基质中插穗生根率和生根指数均最高(82.22%和19.34)。④在生长阶段试验中,生长中期插穗生根率最高(82.22%)。⑤相较于对照,IAA处理有效促进了插穗体内的养分消耗,提高了氧化酶的活性。⑥相关分析表明:生根率与根原基诱导和愈伤形成期间内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结论  在生长中期采制的穗条通过300 mg·L−1IAA浸泡30 min,扦插在S3基质中,生根率和生根指数均最高,分别可达82.22%和19.34。图2表7参30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憩者场所感知与环境行为对健康效益评估的影响
朱晋立, 林笑秋, 邵宏睿, 李文枭, 董建文, 郑宇
2024, 41(3): 634-64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34
[摘要](243) [HTML] (69) [PDF](12)
摘要:
  目的  场所依恋和环境行为是探究游憩者与环境交互所形成的结果,与景观知觉的构建紧密联系,对于探讨森林公园与游憩者健康影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游憩者场所感知与环境行为视角探讨森林公园健康效益的内在转化机制。  方法  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样地,结合游憩者“感知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实践”视角,构建景观知觉、场所依恋、环境行为与健康效益评估之间的关系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解析四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结果  ①自然属性感知、设施属性感知、文化属性感知、空间属性感知是构成景观知觉的主要因素,影响系数分别为0.777、0.696、0.743、0.755,景观知觉对场所依恋有显著影响,影响效应达74.4%;②景观知觉能显著影响环境行为水平,直接影响效应达39.8%,间接影响效应达44.3%,场所依恋是两者影响关系中的中介变量。③景观知觉对健康效益评估产生30.2%的直接影响效应,并通过场所依恋和环境行为的中介作用对健康效益评估产生50.9%的间接影响效应。  结论  通过结构关系模型检验分析,揭示了游憩者在森林公园中的健康恢复是“感知评价—情感响应—行为实践”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系。后续可结合媒体大数据以及科学的人体健康测定器材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图1表6参 30
纤维素/SiO2润滑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楼高波, 刘丽娜, 傅深渊, 李亮, 曹森科, 程型国
2024, 41(3): 644-65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492
[摘要](219) [HTML] (48) [PDF](10)
摘要:
  目的  旨在以可再生的天然纤维素为稠化剂制备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润滑脂产品。  方法  分别以纯纤维素、气相二氧化硅(SiO2)以及纤维素/SiO2为稠化剂制备了3组稠度等级为2#的润滑脂产品,并对其进行了锥入度测试、滴点测试、分油率测试、流变性能测试以及摩擦学性能测试。  结果  SiO2表面的硅羟基与纤维素羟基可以发生氢键作用,改善了润滑脂的理化性质、流变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理化性质方面:相较于纤维素润滑脂和SiO2润滑脂,纤维素/SiO2润滑脂具有较低的分油率,胶体安定性得到提高,并且在327 ℃时出现了滴点,改善了SiO2润滑脂在高温下易失去流动性的缺点。流变特性方面:纤维素/SiO2润滑脂的黏温性能和抗剪切能力较SiO2润滑脂得到了提高,且剪切破坏后的结构恢复速度更快,结构体系更加稳定。摩擦学性能方面:纤维素/SiO2润滑脂相较于纤维素润滑脂和SiO2润滑脂,其减摩性能得到了提高,具有最低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力。  结论  获得了具有实用前景的纤维素基润滑脂,符合国家低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图7表2参32
木塑复合材料3DP设备微滴喷射过程仿真及关键参数研究
刘子昕, 王琦, 闫承琳, 王鑫旭, 李晓旭
2024, 41(3): 651-65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11
[摘要](182) [HTML] (55) [PDF](13)
摘要:
  目的  以自主研发的木塑复合材料三维打印与胶黏(3DP)微滴喷射系统为基础,开展紫外线固化黏结剂(UV胶)微滴喷射过程的研究,优化喷射系统工艺参数和阀体结构参数,为木塑复合材料3DP工艺液滴铺展渗透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对喷射阀撞针的位移特征、UV胶的流变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确定了影响木塑复合材料3DP设备微滴喷射过程的喷射参数。采用有限元法对微滴喷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微滴喷射过程中UV胶在喷嘴处速度、压力和质量流率的变化特征,获得了喷射参数对微滴喷射过程的影响规律。选取撞针速度、喷嘴直径、供胶压力为自变量,以液滴成形质量和主液滴速度为评价指标,开展仿真试验求解优化参数组。  结果  单因素试验得到了撞针速度0.3~0.9 m·s−1,喷嘴直径0.10~0.20 mm,供胶压力0.1~0.3 MPa,阀座锥角120°~130°的合理喷射参数范围。正交试验得到了喷嘴直径是影响液滴质量的显著因素,供胶压力是影响液滴速度的显著因素,并获得最优的喷射参数组合为喷嘴直径0.10 mm,撞针速度0.9 m·s−1,供胶压力0.1 MPa、阀座锥角130°。  结论  建立了基于木塑复合材料3DP微滴喷射过程的VOF有限元模型,完成了喷射参数对微滴喷射影响的研究,获得了最优的喷射参数组合。图8表4参17
文献综述
土壤二氧化碳及氧化亚氮排放对毛竹扩张的响应及机制
余雅迪, 张茜, 王皓, 白健, 赖晓琴, 罗来聪, 王书丽, 张令
2024, 41(3): 659-66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30501
[摘要](287) [HTML] (70) [PDF](25)
摘要: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土壤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研究,尤其是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响应研究日益增多。综述了毛竹扩张林土壤温室气体响应及其机制。毛竹依靠其强大的竹鞭迅速生长,不断向周围林分扩张,短期内即可完成生长。由于其特殊的繁殖方式及强大的扩张能力,许多邻近原生林被毛竹扩张形成混交林,逐渐演变为毛竹纯林。毛竹扩张对原生生态系统影响不断加剧,改变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导致土壤碳氮输入和转化失衡,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氧化亚氮(N2O)和二氧化碳(CO2)是2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土壤是与CO2及N2O排放相关的重要碳氮库,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共同决定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近年来,毛竹扩张面积不断增大,导致扩张区域内土壤环境不断发生改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N2O和CO2排放。毛竹扩张后土壤pH升高,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土壤碳氮增加。毛竹扩张对土壤CO2排放具有促进作用,扩张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丰度增加,且通过调节氨氧化古菌、亚硝酸还原酶基因和 N2O还原酶基因等N2O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影响硝化与反硝化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土壤N2O排放。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究其内在机制,为扩张毛竹林科学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支持。参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