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9卷  第4期

封面
2022 年 4 期封面
2022, 39(4).
摘要:
目次
2022 年 4 期目次
2022, 39(4): 1-2.
摘要:
亚热带森林生态功能与环境变化专题(特邀主编:宋新章)
氮添加对毛竹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王艺雄, 张华锋, 李全, 张君波, 王绍良, 宋新章
2022, 39(4): 695-70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236
[摘要](1052) [HTML] (259) [PDF](124)
摘要:
目的  了解氮输入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及其转化机制,为实现毛竹林土壤磷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以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梯度:0(对照)、30、60、90 kg·hm−2·a−1,利用生物有效磷分级方法测定表层土壤(0~20 cm)和深层土壤(20~40 cm)中的磷组分包括可溶性无机磷(CaCl2-P)、活性无机磷(Citrate-P)、酶解有机磷(Enzyme-P)和可溶性活性无机磷质子(HCl-P)质量分数,探讨氮添加对毛...
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群落的恢复特征
陈旭, 刘宗悦, 徐钧杰, 祁祥斌, 余树全
2022, 39(4): 705-71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95
[摘要](706) [HTML] (163) [PDF](62)
摘要:
目的  近年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的不断扩张已经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毛竹林的更新管理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对天目山毛竹林进行皆伐处理,研究分析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组成、树种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特征,旨在促进天目山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方法  基于天目山毛竹林皆伐后植物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2018—2020年的定位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科属种组成、优势种的变化、树种功能特征组成、物种多样性等恢复特征。  结果 ...
亚热带同质园不同人工林的生物量和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
刘宣, 肖洒, 朱鹏, 杜婷, 李济宏, 洪宗文, 袁春阳, 兰婷,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张健, 游成铭
2022, 39(4): 717-72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62
[摘要](983) [HTML] (204) [PDF](99)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为营建亚热带人工林筛选适生的珍贵乡土阔叶树种。  方法  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基地同质园试验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油樟C. 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 japonicum、樟树C. camphor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香椿Toona sinensis、红椿T. ciliata 等7个阔叶树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树种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林下植被多样性等指标,量化树...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个优势树种的树干碳氮磷质量分数估算及其不确定性分析
周东洋, 王晓雨, 朱向涛, 詹咪莎, 白尚斌
2022, 39(4): 727-73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20171
[摘要](687) [HTML] (120) [PDF](42)
摘要:
目的  相较于土壤和凋落物,树干取样破坏性强,样本获取难度大,因而通常以小样本取样估算其成分组成。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小样本采样引起的不同树种树干碳、氮、磷养分质量分数和储量估算的不确定性。  方法  基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Quercus glauc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5个优势树种的树干碳、氮、磷质量分数数据集(取样量n=18~32),...
研究论文
基于MODIS时间序列数据的竹林地上生物量估算
杨绍钦, 王翔, 许澄, 商天其
2022, 39(4): 734-74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431
[摘要](624) [HTML] (105) [PDF](54)
摘要:
目的  基于浙江省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时间序列数据,对浙江省竹林地上生物量进行估算,为竹林碳汇遥感监测提供参考。  方法  以MODIS叶面积指数(LA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比值指数(RVI)时间序列数据为变量,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变量,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估算研究区竹林地上生物量。  结果  随机森林模型共筛选出43个对竹林地上生物量影响最大的变量;基于43个变量,采用radial核函数构建的SVR模型预测能力最强,模型训练精度和测试精度分别为0.76...
不同立地环境下金沙江干热河谷各区段植物多样性
杜寿康, 唐国勇, 刘云根, 雷晨雨, 许英杰, 阮长明, 孙永玉, 张春华, 王妍
2022, 39(4): 742-74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72
[摘要](1210) [HTML] (169) [PDF](69)
摘要:
目的  为更精准地保护和修复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明晰不同立地环境下金沙江干热河谷各区段植物多样性结构特征与差异。  方法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调查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中段和下段共47个样地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等。  结果  ①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物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从上段到下段有增加趋势,植物丰富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天然林(20.56)、人工林(12.16)、稀树灌草丛(8.00),天然林和人工林之间多样性和均匀度差异均不显著。② 随海拔上升,植物多样性有增加趋势。阴坡植物多样性...
长江流域濒危兰科植物的空间分布
张一林, 李功权, 刘颖
2022, 39(4): 750-75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51
[摘要](653) [HTML] (163) [PDF](45)
摘要:
目的  兰科Orchidaceae植物已经成为旗舰保护类群,科学规范识别长江流域兰科植物的迁移规律,探究濒危兰科植物的空间分布,确定重点保护物种和热点地区,对于更好地研究和保护珍稀濒危兰科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长江流域1981—2019年的代表性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考察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资讯机构(GBIF)数据库选取兜被兰属Neottianthe、独蒜兰属Pleione等130个(10种)物种分布点为代表,根据植物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理论,采取核密度、...
天台鹅耳枥种群数量特征及其与其他树种的关联性
许元科, 赵昌高, 廖瑜俊, 林坚, 吴传波, 吴初平, 王志高
2022, 39(4): 758-76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307
[摘要](570) [HTML] (157) [PDF](44)
摘要:
目的  分析极小种群天台鹅耳枥Carpinus tientaiensis所在群落和种群数量特征及其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探讨其濒危原因和保护策略。  方法  采用样方法调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上山头天台鹅耳枥群落,计算径级分布、重要值、多度和胸高断面积,测定种间联结值和群落稳定性指数。  结果  群落中天台鹅耳枥重要值排在第3位,个体数量占乔木层树种的10.6%,胸高断面积占17.79%,是群落的主要优势种之一。天台鹅耳枥最大胸径为74.6 cm,1~4 cm胸径的小径级个体和30 c...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阔叶林中大型真菌多样性
白慧, 姜海燕, 丛林, 史东明, 林任杰, 狄佳麟
2022, 39(4): 765-77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661
[摘要](623) [HTML] (173) [PDF](42)
摘要:
目的  以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调查保护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Ⅰ)、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Ⅱ)、白桦-蒙椴Tilia mongolica混交林(Ⅲ)、白桦-蒙古栎-山杨Populus davidiana-黑桦B. platyphylla混交林(Ⅳ)、山杨 -蒙古栎-黑桦混交林(Ⅴ)5种阔叶林中大型真菌资源分布状况及其与植被的关系,为日后保护区大型真菌保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随机踏查和样地法采集大型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
基于CATS模型的干旱荒漠露天煤矿排土场优势滞尘植物配比
刘琴, 杨建英, 侯健, 谭锦, 张明浩
2022, 39(4): 775-78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604
[摘要](644) [HTML] (125) [PDF](29)
摘要:
目的  干旱荒漠区露天矿排土场易产生沙(粉)尘,造成大气污染。基于植物功能性状模型(Community Assembly by Trait Selection,CATS模型)模拟,得到研究区排土场优势滞尘植物及物种在恢复群落中的配比,提出植被恢复策略。  方法  于2020年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新星煤矿排土场周围进行样方调查,测定物种水平和群落水平的性状值,并计算功能性状目标值,将植物滞尘功能和根体积作为模型的2个因子代入模型计算。  结果  植物种的根体积与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呈反比...
长江上游典型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周斯怡, 殷晓洁, 汤瑞权, 吴鹏飞
2022, 39(4): 783-79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23
[摘要](522) [HTML] (95) [PDF](23)
摘要:
目的  长江上游石漠化地区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大力推行石漠化综合防治下,石漠化形势有明显缓解,但目前缺乏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实时、定量地进行生态评价。  方法  以长江上游典型石漠化地区云南省会泽县2002、2010、2018年Landsat 5、Landsat 7、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划分研究区石漠化等级,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  结果  ①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整体...
基于运动恢复结构的多株立木因子测量方法
顾雯钧, 徐爱俊, 尹建新
2022, 39(4): 792-79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47
[摘要](672) [HTML] (228) [PDF](23)
摘要:
目的  提出基于运动恢复结构的多株立木因子测量方法,以解决目前基于三维点云的立木因子测量方法获取立木树高和胸径存在效率低或成本高的问题。  方法  ①使用智能手机环绕包含多株立木的场景拍摄一段视频,并采用固定帧采样法和差异值哈希算法自动提取立木视频中的关键帧图像,然后,基于运动恢复结构(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算法处理立木关键帧图像,从而获取立木场景的原始三维点云;②在对原始三维点云进行预处理及初步分割后,运用条件欧几里得聚类算法对多株立木三维点云进行分割,以提...
基于机载LiDAR的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单木识别
陈思宇, 刘宪钊, 王懿祥, 梁丹
2022, 39(4): 800-806.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399
[摘要](782) [HTML] (183) [PDF](54)
摘要:
目的  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木树冠交叉重叠,传统的基于高分辨影像的单木识别方法识别精度不高。利用机载LiDAR三维点云数据可提高高郁闭度华北落叶松林的单木识别精度。  方法  在点云数据预处理基础上,提出基于点云空间特征的高斯核函数改进的均值漂移单木位置识别方法(MSP),比较并分析MSP法与基于点云空间特征的区域生长点云分割方法(RGP)、基于冠层高度模型的局部最大值单木位置识别方法(LMC)和基于冠层模型的多尺度分割单木位置识别方...
7个南方适生杨树无性系生长和木材纤维性状分析与评价
杨艳, 唐洁, 李永进, 汤玉喜, 黎蕾
2022, 39(4): 807-81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481
[摘要](639) [HTML] (183) [PDF](33)
摘要:
目的  分析杨树Populus无性系间纤维性状差异及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为杨树无性系优质材定向培育与选择利用提供基础信息和指导。  方法  选择树干通直,生长量大的7个杨树无性系XL-80、XL-86、XL-83、XL-58、XL-75、ZH-17、I-69(对照)为材料,对纤维长、纤维宽、纤维长宽比及纤维素质量分数、单株纤维素等性状进行了研究,利用主成分综合得分法评价了各无性系纤维性状指标。  结果  7个杨树无性系木材纤维长为0.95~1.12 mm,均达到了国际木材解剖学会规定的...
米老排人工林节子时空分布特征及变色规律
何韦均, 杨锦昌, 郝建, 董明亮, 余纽, 覃国铭, 李荣生
2022, 39(4): 814-820.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17
[摘要](629) [HTML] (191) [PDF](28)
摘要:
目的  探明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人工林节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色规律,为培育米老排无节材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位于广西凭祥市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1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20株米老排样木,利用节子解析的方法,对获得的1 101个完整节子进行研究。  结果  从节子发育年龄上,米老排的枝条主要从第1~2年开始生长,第2~4年是其死亡高峰期(91.9%),这些枝条(87.2%)死亡后在第5~8年内完全愈合并形成节子,其中大部分节子(76...
欧洲千里光SvAPETALA1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郝燕敏, 陈柯俐, 冯丽君, 李菲菲, 崔敏龙, 朴春兰
2022, 39(4): 821-82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651
[摘要](680) [HTML] (208) [PDF](103)
摘要:
目的  花器官发育是影响花观赏价值的重要因素,AP1类基因调控植物花器官的形成。研究菊科Asteraceae欧洲千里光Senecio vulgaris的SvAP1基因在花器官形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探究菊科复杂花序结构产生的调控机制。  方法  以欧洲千里光为材料克隆获得了SvAP1基因,通过多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反应、构建超表达载体、组织学染色观察等方法与技术,对SvAP1基因进行功能预测与分析。  结果  SvAP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70...
长柱紫茎的花部特征与繁育系统
李清香, 张明如, 顾翠花, 李铜攀, 万琦, 高磊, 张婷宇, 赵楠楠, 蔡益杭
2022, 39(4): 830-837.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63
[摘要](845) [HTML] (217) [PDF](50)
摘要:
目的  研究长柱紫茎Stewartia rostrata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为紫茎属Stewartia种群更新、人工扩繁及园林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3年生长柱紫茎为材料,观察(测)长柱紫茎的花部特征和昆虫访花特性,测定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测算杂交指数和花粉胚珠比,分析其传粉生物学及繁育系统特征。  结果  ①长柱紫茎居群花期为5月初至5月中下旬,约17 d,单花花期约2 d。②花粉活力开放当天最强,单花开花24~32 h,花冠和雄蕊易脱落,脱落后花粉极易失去活力。③开...
结球甘蓝叶水提液对糯玉米和西葫芦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赵聪, 赵敏, 黄学芳, 黄明镜, 王娟玲
2022, 39(4): 838-844.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683
[摘要](622) [HTML] (158) [PDF](29)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pitata化感作用与茬口障碍的关系,为建立合理轮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结球甘蓝风干叶片为供试材料,以适宜山西寒旱区栽培且经济收益相对较高的2种作物:糯玉米Zea mays和西葫芦Cucurbita pepo作为受体植物,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比较了不同质量浓度结球甘蓝叶水提液对上述2种受体作物幼苗营养生长的影响,并计算相应的化感效应指数和综合效应指数。  结果  当结球甘蓝叶水提液质量浓度≥0.06 kg·...
白枪杆幼苗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对钙的响应
张梅, 董琼, 段华超, 叶澜, 李燕燕, 金友帆
2022, 39(4): 845-85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97
[摘要](524) [HTML] (153) [PDF](36)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钙浓度对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幼苗的叶片形态指标、叶绿素质量分数及酶活性的影响,了解白枪杆幼苗在不同钙浓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以进一步探究白枪杆对不同钙浓度的环境适应性。  方法  以1年生白枪杆实生苗为材料,研究0 (对照)、25、50、75 mmol·L−1钙浓度处理对白枪杆幼苗的叶片形态指标、叶绿素质量分数和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  不同钙浓度处理对白枪杆幼苗的叶片形态结构、叶绿素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有不同的影响。不同钙浓度处理间,白枪杆幼苗的...
草酸青霉和棘孢木霉对青枯劳尔氏菌的生防效果
方启航, 颜顾浙, 方伟, 高竞, 赵凯, 蒋仁强, 赵梦丽, 徐秋芳
2022, 39(4): 852-859.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25
[摘要](957) [HTML] (198) [PDF](36)
摘要:
目的  探究自主筛选获得的2株生防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QZ2与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 QZ8对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简称青枯菌)的生防效果。  方法  以青枯菌作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培养法、生长曲线法测定2株生防菌及其发酵液对青枯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土培试验、基于稀释涂布法测定生防菌在土壤中对青枯菌的抑制效果。  结果  平板对峙培养试验发现:棘孢木霉QZ2和草酸青霉QZ8对青枯菌有显著的...
炭基肥与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青紫泥水稻土微生物丰度及酶活性的影响
任依, 姜培坤, 鲁长根, 邵建均, 周雪娥, 陈俊辉
2022, 39(4): 860-868.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619
[摘要](571) [HTML] (140) [PDF](45)
摘要:
目的  探究炭基肥施用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丰度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提高稻田土壤质量和新型肥料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杭嘉湖平原典型稻田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供试土壤为青紫泥稻田土。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CF)、炭基肥(BF)及有机肥替代50%化肥(OF),3种施肥处理的氮、磷、钾投入量一致。处理开始于2019年6月,于2019年11月水稻Oryza sativa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碳氮组分...
生物预处理秸秆纤维特性及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杜珂珂, 雍宬, 孙恩惠, 黄红英, 曲萍, 徐跃定, 陈玲, 孙倩, 关明杰
2022, 39(4): 869-875.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647
[摘要](800) [HTML] (700) [PDF](44)
摘要:
目的  探究生物预处理对秸秆纤维及其与脲醛树脂制备的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为秸秆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接种微生物菌剂(秸秆腐熟剂)对水稻Oryza sativa秸秆进行好氧发酵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时间下水稻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等的变化,测试并对比未经生物改性处理秸秆纤维(S0)、经生物改性处理5 (S5)和10 d (S10)秸秆纤维的结晶度和微形貌,制备秸秆纤维/脲醛树脂复合材料,分别标记为F0、F5、F10,比较不同生物预处理时间下秸秆复合料的表面...
基于热岛效应的福州市绿色廊道优化
杨务发, 余坤勇, 赵各进, 耿建伟, 赵秋月, 杨柳青, 刘健
2022, 39(4): 876-88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672
[摘要](694) [HTML] (138) [PDF](24)
摘要:
目的  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绿色廊道的路径选线直接影响其属性特征,因此,通过优化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来降低城市的热岛强度是行之有效的生态途径和方法。  方法  选取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model,MCR)和水文流域模型,对福州市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布局。  结果  ①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模型(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
浙江省森林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黄晓芬, 白鸥
2022, 39(4): 884-893.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58
[摘要](670) [HTML] (262) [PDF](20)
摘要:
目的  探讨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便于优化森林乡村的空间布局。正确认识森林乡村的形成因素,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  方法  以浙江省447个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因素。  结果  ① 从整体空间上看,浙江省森林乡村呈现集聚型的分布状态,具有“小范围聚集,大范围分散”的多中心组团分布特点。②从区域空间上看,...
基于景观特征识别和评价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
黄莹莹, 谈石柱, 陈倩婷, 吴倩倩, 斯娜莎, 申亚梅, 严少君
2022, 39(4): 894-901.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644
[摘要](1344) [HTML] (197) [PDF](62)
摘要:
目的  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  方法  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  结果  ①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②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
文献综述
木本植物不定根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苗大鹏, 贾瑞瑞, 李胜皓, 席烁, 朱葛, 文书生
2022, 39(4): 902-91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652
[摘要](1419) [HTML] (352) [PDF](111)
摘要:
不定根是植物的茎或叶等非中柱鞘组织产生的根,不定根发生困难是诸多木本植物无性繁殖和工厂化育苗的瓶颈问题,然而相关机制尚不明晰。目前,对于木本植物不定根发生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根原基的形成是不定根发生的关键,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根原基的形成时间和部位进行观察,同时依据组织形态观察结果将不定根发生过程划分为3个主要时期。②不定根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内源激素含量和生根关联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在不定根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此外,营养物质、酚类物质以及多胺等物质也被认为是影响不定根发...
野生蔬菜功能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李瑶晨, 范紫佩, 杨静, 刘庭付, 祝彪, 朱祝军, 陈小央
2022, 39(4): 913-922. doi: 10.11833/j.issn.2095-0756.20210550
[摘要](1149) [HTML] (221) [PDF](54)
摘要:
野菜在中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是栽培蔬菜的重要补充,也是人类获取矿质元素、氨基酸、维生素、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功能性成分的重要来源之一,开展野菜的基本成分研究对全面了解其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综述了野菜的主要营养与功能性成分,总结了当前野菜生物活性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内容包括:①野菜基本营养成分;②野菜功能成分;③野菜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功效性;④常见检测分析方法与技术。主要结论为:野菜含有丰富的基本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其中维生素、酚类和萜类等化合物在抗菌、抗氧...